摘要:立夏时节,青阳县蓉城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群三年级学生正围着一只毛茸茸的兔子叽叽喳喳。“它的耳朵像软软的棉花糖!”“蹦跳时后腿像弹簧!”孩子们争相描述,并在《动物观察单》上记录。这是该校专职教导主任、高级教师徐继承主持的“多课时习作教学”的寻常一幕。
立夏时节,青阳县蓉城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群三年级学生正围着一只毛茸茸的兔子叽叽喳喳。“它的耳朵像软软的棉花糖!”“蹦跳时后腿像弹簧!”孩子们争相描述,并在《动物观察单》上记录。这是该校专职教导主任、高级教师徐继承主持的“多课时习作教学”的寻常一幕。
1996年踏上乡村讲台,28年扎根教学一线,从普通教师到市学科带头人,再到省教坛新星,徐继承始终在研究:作文为何成了孩子们的“噩梦”?2013年,他带领团队启动“真实任务情境下的小学多课时习作教学”研究。2024年,该项目从全省千余个成果中脱颖而出,成为安徽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在合肥、铜陵、宣城、安庆等地多校推广应用。
破题:从“无话可写”到
“文思泉涌”
这个凝结了十年心血的项目,源于徐继承对学生写作困境的敏锐洞察。蓉城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70%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25%是留守儿童。传统习作课上,孩子们常盯着题目咬笔杆。“过去批改作文很头疼,要么千篇一律的‘下雨妈妈送伞’,要么通篇‘好开心啊’的苍白表达。”徐继承回忆道。2013年的一次习作课,他让学生写《校园一角》,近半数学生照搬教材范文,甚至出现“假山喷泉”等校园里根本不存在的景物。这让他意识到:脱离真实体验的写作训练,正在制造“文字空心化”。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读写并重”的编排理念,尤其是习作单元的出现,以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给了徐继承启发。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习作回归真实的生活场景?如何让教材中的“双线组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带着这些问题,徐继承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从分析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编排特点,到走访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到设计第一份《动物观察单》。他尝试带学生到菜市场观察商贩叫卖,在操场测量树影变化,引导学生把科学课的实验过程写成简单的研究报告……五年级教《介绍一种事物》时,他创设“为家乡特产代言”的真实任务情境,孩子们带着黄精蜜饯、茶叶走进课堂,写作顿时有了温度。学生萌萌在作文里描写茶叶制作的过程:嫩芽在铁锅里跳舞,渐渐蜷缩成小海螺的模样,茶香像春天的溪流漫过整个作坊……
重构:从“单课时速成”到
“多课时生长”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术,而是循序渐进的建构。”在徐继承的课堂上,习作教学从来不是“一节课写一篇作文”那么简单。在四年级下册“写游记”习作单元教学中,他围绕核心目标将习作训练要素分解落实到五课时,与精读课文阅读同步推进,每个课时都围绕一个真实任务展开。
第一课时带学生实地走访,用手机拍摄“最美家乡景”;第二课时绘制“景点游览路线图”,介绍清楚游览的地方;第三课时完成景物特点观察记录单,进行重点片段写作;第四课时用“脚步丈量法”记录移步换景的细节,加入感官描写和情感体验;最后一课时举办“校园小导游”“最佳游览图”“最美景点”等评选活动,并制作以“大美池州”为主题的游记习作集。
“传统单课时教学像‘快餐式写作’,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催着交稿。”徐继承指着办公桌上的“三段四维六要素”学评单解释,“多课时设计就像培育一棵树,先扎根(积累素材)、再抽枝(搭建结构)、最后开花(润色表达)。”他以三年级上册《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展示了学生从填写《动物观察单》时的零散记录,到通过“为动物设计名片”任务,逐步学会“抓住特点、按序描写、融入情感”的过程。
融合:从“学科割裂”到
“跨界共生”
徐继承的课堂常常打破学科边界。在五年级《____即景》习作中,徐继承融入科学观察法:学生用《观察任务单》记录“日落三阶段”,用数学坐标轴标注光影变化,再用文字描绘动态。通过“即景观察”,加入情境以及时间短语,承接“动静转换”:太阳渐渐偏西了、太阳将自己的半边脸藏在了山的背后、月亮的到访让大地的景象在静景中慢慢地变化着……“孩子的作文有了‘电影镜头感’。”合肥市推广校教师反馈,这种训练甚至提升了科学课的实验报告质量。
2023年,徐继承团队的姜源老师所展示的《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课例获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一等奖。他让学生们化身“校园设计师”,用作文“建造”会跑的图书馆、能对话的智慧操场。这套教学方法已通过20余场省级讲座辐射万余名教师,教研共同体成员校的语文老师在实践后感慨:“原来作文课可以像探险一样充满期待!”
这些认可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徐继承团队累计完成4项省级课题,12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小学语文教师》三次专题报道团队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徐继承团队构建的“整体架构•化整为零•聚散为整”教学范式,正在改变越来越多教师的课堂。在铜陵市,教师们借鉴“多课时习作任务群”设计,将“介绍家乡特产”与科学课的植物观察、美术课的包装设计结合,学生不仅写出了《生姜的生长日记》,还为当地生姜产业设计了文创标签。
“教育不是孤岛,好的成果应该像种子一样传播。”徐继承说,他的工作室常年开放“线上教研云平台”,上传的数百个观察单、学评单模板被下载数万次。“写作的本质是思维和情感的成长。”徐继承常对团队成员这样说。在他办公桌上,一本泛黄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扉页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他的学生,正用文字记录真实世界的温度。
编辑:徐雯 责编:戴琪
审稿:张明旻 监制:姚成润
池州街头已出现!有毒!千万别乱碰
|||
来源:池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