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聚力 以文兴城 以文化人——平凉市大力推动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0:19 1

摘要:5月18日,“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20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将拉开大幕。届时,鞠萍、戴志诚、巩汉林、刘全利、刘全和、王二妮、云飞等知名艺术家将齐聚平凉,为广大平凉市民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独具韵味的文化大餐。

以文聚力 以文兴城 以文化人

——平凉市大力推动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6日,“我为平凉唱首歌”原创歌曲演唱会在平凉剧院举行。

2024年9月24日,平凉市2024年千场文化惠民演出——“农信杯·梅花荟萃唱响平凉”活动在平凉剧院启幕。

崆峒武术。

2024年9月3日,甘肃平凉·湖南湘西书法联展在平凉市文化馆开幕。图为现场观众在看展。

平凉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秦腔演出。

田丽媛 柳娜 杨曼艺

5月18日,“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20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将拉开大幕。届时,鞠萍、戴志诚、巩汉林、刘全利、刘全和、王二妮、云飞等知名艺术家将齐聚平凉,为广大平凉市民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独具韵味的文化大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李白、杜甫、骆宾王、谭嗣同、赵时春、林则徐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名作。这些千古名句,是对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的平凉大地的由衷赞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平凉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推动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百花竞放春满园”的生动图景。

挖掘资源 延续历史文脉

传说中,轩辕黄帝问道于平凉崆峒山,西王母等始祖“祖籍平凉”;

平凉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2000多处;

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

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登临崆峒山,寻道西巡;

隋代大兴国寺供奉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用于外贸交流的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

以皇甫谧、牛僧孺、吴玠、吴璘、刘锜、赵时春、慕天颜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彪炳史册;

以金庸武侠小说大量叙述的崆峒武术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多样;

以纸织画、铜嵌画、挂毯地毯、剪纸、马尾荷包等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多姿多彩;

以传统节日、节气农事、民俗祭祀为代表的陇东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

这些留存在平凉大地上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正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

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沉淀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镌刻在平凉人的血脉骨髓中。

如此绚烂的“宝藏平凉”如何保护、延续?

近年来,平凉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平凉市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修缮等文保项目54个,持续加强文物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一般文物点1849处,馆藏文物47584件。

编辑出版《平凉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出版物,进一步推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全市博物馆实现数据共享;依托博物馆和纪念馆建成旅游点1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平安平凉”建设示范点1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3个。

注重保护,注重传承。平凉市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建成平凉市非遗展馆、非遗一条街及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申报认定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崆峒派武术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4个,弦子腔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74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传承体系。

扎根沃土 绽放艺术芬芳

近年来,平凉市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生态环保的责任担当、九大产业链的蓬勃发展,都成为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平凉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沃野,扎根人民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多个领域绽放出光芒——

一篇篇散文、小说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发表,让平凉文学的声音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平凉记忆”丛书7卷本,宛如一部气势恢宏的城市史诗,细致入微地记录着平凉的历史变迁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诗集《天地辽阔》《风的脚印》,以灵动优美的诗句,抒发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散文集《关山情愫》《在塬边上》,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平凉小说系列”五卷本、小说集《望鹑觚》,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展现着人间百态;

长篇小说《楼外楼》在《当代》发表,并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

《嫁果记》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

……

据统计,近年来,平凉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90余件,其中文学作品占50余件。

书法、绘画、音乐、剪纸、戏曲、摄影等艺术形式同样争奇斗艳、各放异彩——

11件书法作品入展国家级展赛,笔锋流转间,尽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0多件作品入展省级展赛,充分展现出平凉书法爱好者的深厚功底;

5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甘肃选拔展,其中2件作品成功入选国展;

《陇东五月》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让平凉美术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神仙留恋的好地方》《我在崆峒等你》《陇头歌》等多首原创歌曲相继问世,每一首歌都蕴含着浓郁的平凉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剪纸作品《百日百龙》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电影短片《灵台》荣获第四届亚洲华语电影节短片单元优秀导演奖;

5个戏曲剧目入围国家级和省级展演,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荣获第九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

《牧归》《祁连美如画》《河畔》《平凉印象》分别在国际摄影展中获奖,《全家抗疫》入选第二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

平凉文艺的繁荣,离不开一支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全市现有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4000余人,其中国家级113人、省级813人。网络文学新人摘得茅盾新人奖,作家入选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戏曲演员斩获黄河流域红梅奖,文艺评论家荣膺“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达人”。

为培育新生力量,平凉构建多维培养机制。《崆峒》杂志开设县区方阵巡展,名刊改稿会为青年作家“磨剑”,崆峒文艺奖评选激发创作热情。“书法名家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播撒艺术种子,乡镇文联、企业文联挂牌拓展组织触角。“网上文联”平台汇聚3500篇创作成果,影视小屋、文艺创作基地构筑成长沃土。名家授课、跨区域交流活动持续为文艺队伍“充电”,德艺双馨追求蔚然成风。

平凉举办鲁迅文学院甘肃省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名刊名家平凉改稿会暨文学骨干研修班、全省摄影业务骨干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让文艺工作者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创作理念与技巧,提升专业素养。

邀请著名音乐家、作家等专家学者来平凉授课;市属各文艺家协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交流活动,为会员提供学习与展示的机会,促进文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随着“文艺+”模式的深入推进,这支德艺双馨的队伍必将创作出更多彰显平凉韵味的时代佳作,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以文惠民 共享发展成果

清晨,刚锻炼完的退休教师李蕾在平凉市图书馆翻看图书。她感慨道:“现在出门即见文化设施,推窗即有文化气息。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再不愁没事可干、没地可去。”

如今的平凉,居民从辖区住所出发,步行10分钟,便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平凉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新建了一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种”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遍地开花。平凉市文化馆、平凉市博物馆、灵台县文化馆、华亭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广泛应用,平凉各县(市、区)的博物馆接力开启直播等活动,“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业态加速崛起,让文物触“手”可及。

农村文化生活同样丰富多彩。闲暇时,村民可以到村部跳广场舞,或去“农家书屋”看书,或在村级文化广场健身……

平凉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切实加强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全市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2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85个、县级文化馆分馆107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23个、农家书屋155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57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16个。

植根沃土,文化的鲜花,绽放在百姓心中。

近年来,平凉继承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坚持以创建促进活动,以品牌持续发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平凉画家画平凉、“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泾水梨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和组织各类文化演艺人员、非遗人才、文艺院团、文化协会、文艺培训机构和广大群众,举办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广场舞展演、大合唱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多方提升群众参与度。

文艺之花更是盛开在百姓生活舞台。

平凉市紧扣文化强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聚民心”的文艺活动,让文化之光浸润千家万户。

2024年5月,平凉市举行泾河生态文化长廊“新八景”采风活动,邀请文艺工作者用笔墨描绘绿水青山,用镜头记录发展变迁,300余件作品以文学、影像、短视频多维呈现生态长廊之美,让“新八景”成为平凉文化新名片。

平凉聚焦红牛、苹果、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举办“九大产业链”拍摄活动,200余件作品展现发展脉搏;举办“美丽甘肃”摄影、短视频征集活动,定格生态文明建设画卷;开展“驻村作家计划”,招募27名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用文字赋能乡村振兴。

平凉各县(市、区)文联、行业文联、企业文联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本地、本行业文艺文联工作呈现出可喜发展态势:

崆峒区文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联”的作用,成立相关研学基地;

华亭市文联持续推动“写华亭”“画华亭”“拍华亭”“唱华亭”“演华亭”行动;

泾川县文联弘扬西王母文化,开展“走进王母故里·相约蟠桃花海”采风活动;

灵台县文联坚持把打造优秀作品、繁荣文学创作作为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余篇;

崇信县文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工作理念,组织各协会赴天水、陇南考察学习;

庄浪县文联积极开展文艺志愿者送文化下乡、“送书进社区,书香润民心”图书捐赠等志愿服务活动;

静宁县文联采取“文联+”模式,打造了“一张照片”“快乐一座村庄”“唱响一座城”“一个苹果的风雅颂”四大文艺品牌。

一场场文艺惠民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成果。

“农信杯·梅花荟萃唱响平凉”邀请陕甘宁三省区的12名戏剧“梅花奖”得主为广大戏迷送上6场戏曲盛宴,名家名角的精彩演绎,让戏迷们大饱眼福;

与企业文联合作举办的9场“文艺进社区”惠民演出,表演节目110多个,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静宁县首届青少年秦腔表演清唱大赛、“盛世梨园颂党恩”业余秦腔清唱大赛,为秦腔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邀请省内知名书画家开展书画创作交流活动,为7个乡镇9个行政村捐赠图书、书画作品3000余件,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组织开展系列书法美术摄影展、文艺晚会,用艺术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开展红色主题文艺作品征集和宣传活动,让红色基因在文艺的传承中代代相传。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