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在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张力中生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0:22 2

摘要:新大众文艺的提出,基于对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和文艺现场的整体性观察,正如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说:“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对这一新现象的检视,不仅聚焦于文艺领域,也着眼于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基于对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和文艺现场的整体性观察,正如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说:“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对这一新现象的检视,不仅聚焦于文艺领域,也着眼于社会生活,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大众的文艺实践上。

以网络文学为例,长期以来,网络文学以其呼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原理而被称作“读者”的文学,而它依靠网络媒介所形成的互动性,使之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堪称后者的代表性文体。网络文学诞生在互联网的土壤中,既继承了传统通俗文学的大众基因,又在技术赋能下重构了创作、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关系。但当我们将其置于“新大众文艺”的理论框架中加以审视,在看到媒介技术和社会进步引发文艺嬗变的同时,一个核心命题愈发清晰:在市场逻辑与技术理性交织的网络时代,新大众文艺实践如何在保持大众性根基的同时,实现文艺价值的创造性提升?这既是对网络文艺发展路径的理论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文艺生态平衡的深层叩问。

媒介技术助力文艺生活化

借助网络媒介,文艺全面介入社会生活,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是新大众文艺的一个突出特征。由此,文艺形成了一个自足性的实践场域,读者、作者和与之有关的媒介、市场等力量,共同维系着这个场域的动态平衡。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不再是文艺作品,而是大众的文艺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图像、视频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可以通过跟帖、弹幕、点赞等形式表达对他人作品的意见,也可以在网络社群中围绕某个作品或话题展开讨论。大众的文艺活动不再是有意识地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接受,而是闲暇时间的生活消遣。文艺生活化成为常态,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与媒介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最主要的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经过数字化转型的各类文艺形式,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全息的文艺实践空间。数字媒介建立起便捷的文艺环境,有效激发了大众的表达热情。各种网络文艺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各类自媒体平台功能日渐完善,大众可以自主地撰写文章、分享观点和生活点滴。互联网也提供了手机摄影、视频剪辑和智能化写作软件等创作工具,使大众能够轻松上手进行文艺创作。利用零散时间看网络小说、刷短视频、听书听音乐,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也造就了蔚为壮观的社会文艺生活图景。

新文艺观念映射社会进步

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深度折射了社会文艺观的变化。大众文艺从“专业权威”向“生活本位”的范式转型,通过技术民主化、主体多元化与价值真实化,使文艺重新扎根于大众生活的土壤,不仅生动诠释了“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重新回答了“何为文艺”的命题,也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文艺的本质得到回归与升华。同时,由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参与其中,文艺也成为记录时代、凝聚共识、激发共情的文化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对待文艺的态度,一直深陷在“精英”与“大众”的矛盾之中。精英化的文艺观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复杂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洞察。艺术家需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具备精湛技艺,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欣赏者也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普通大众由于文化水平和生活经历的限制,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境界,只能被动接受某些艺术作品。而大众化的文艺观强调文艺的群众性,反对将文艺视为少数人的专利,认为文艺属于广大人民群众,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文艺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应当让受众找到共鸣。大众化的文艺在形式上通常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在风格上活泼多样,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辞章的诗文向来是文学的正统,以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则属于文学的末流。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但由于大众处在被教育和启蒙角色上,这一目标无法全面实现。进入21世纪后,中高等教育普及和信息科技发展创造了充分条件,进而导致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结构性变化,大众作为一个整体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体。大众亲身参与文艺生产,新大众文艺才应运而生,这也在历史上最大限度地缓和了文艺的雅俗对立态势。

在大众与文艺之间重构时代精神

从新大众文艺视角去观察,网络文学的勃兴本质是数字时代大众文化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它以技术为翼,让文学重新回到大众手中,完成了“文学生产权”向大众的转移;又以内容为核,在通俗叙事中建构起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而新大众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迎合大众趣味,而在于以文艺的力量引领大众精神成长。这既是网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文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新大众文艺创作中仍存在着大众性与艺术性失衡的现象。就网络文学而言,一些作品为了赚取流量而刻意制造“爽点”,内容同质化、审美低俗化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现实题材作品由于追求主题价值而违背日常逻辑,艺术真实性不足。如何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制约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瓶颈。

首先,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多元包容的价值体系。每一套价值观念背后,对应的是不同读者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偏好。尊重每一种呼唤和表达美的声音,是网络社会应有的态度。传统文学评价中“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二元对立已不合时宜,新大众文艺需要更具弹性的评判标准和方法。一方面,要尊重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点击量、订阅数等合理性数据指标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另一方面,应从人类最基本的审美情感出发,引入艺术性、思想性等维度的专业评价,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推动建立和巩固“流量与质量并重”的评价机制。

其次,要维护文化生态,营造优良环境。资本的逐利性不应成为低俗化的推手,平台需承担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通过优化推荐算法、扶持现实题材等方式,引导创作风向;相关单位和部门要通过制定扶持政策,为兼具大众性与文艺性的作品提供生长空间。同时,读者作为文艺活动的主体,其审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构建书香社会等方式加强美育和文学教育,培养大众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鉴别力,形成优质内容吸引受众、受众需求反哺创作的正向循环,使大众既能在文艺消费中体味艺术美感、领悟时代精神,又能在创作中表达个人感受、表现时代生活。

当我们谈论“新大众文艺”时,一个显而易见的理想是:期待有一种既扎根民间烟火又烛照精神星空的艺术形态出现,它是《平凡的世界》式的现实关切与《哈利·波特》式想象狂欢的融合,也是《红楼梦》式的人性深度与短视频时代传播特性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未来,或许正在于摒弃模式化的观念,打破“大众”与“文艺”之间的对立,在技术创新与艺术追求的辩证统一中,重构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唯有如此,新大众文艺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塑造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象。(桫 椤)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