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毅家庭是一个17口人的大家庭,其中9人是共产党员,注重家风传承是这个大家庭的鲜明特色。其曾祖母曾是家族五代同堂的“掌舵人”,生活简朴,治家有方,家法严明,王毅回忆,“勤、朴、慈、善”是家风底色。
黄河水奔腾千年,滋养着华夏儿女的血脉;好家风代代相传,铸就了家国同心的精神脊梁。
5月15日下午,“黄河女儿行”采访团走进了渭南市白水县王毅家庭,探寻这个大家庭如何以淳厚家风润泽子孙,又如何将“小家大爱”融入时代洪流。
走进王毅家中,浓郁的书香味扑面而来。写有家规、家训、家风的字幅引人注目。
王毅家庭是一个17口人的大家庭,其中9人是共产党员,注重家风传承是这个大家庭的鲜明特色。其曾祖母曾是家族五代同堂的“掌舵人”,生活简朴,治家有方,家法严明,王毅回忆,“勤、朴、慈、善”是家风底色。
这份传承在岁月中淬炼成金。王毅的父亲常以“人字两笔,行正一生”告诫子女:“一撇一捺写的是字,一辈子做的才是人。”如今,这句箴言与祖辈留下的八字美德——“勤、朴、慈、善、爱、亲、和、忠”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这个家庭的精神丰碑。
2016年,王毅家庭做了一件“大事”:将百年家风凝练为24字新家训。“以德立身、以孝传家、以诚待人、以和处世、以勤敬业、以忠报国”——既有传统美德的根基,又注入“报国”“敬业”的时代强音。
“家风不是古董,要能‘活’在当下。”王毅解释道。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他尤其看重“四个缘分”教育:夫妻“姻缘”要风雨同舟,兄弟“血缘”要携手共进,社会“人缘”以诚相待,职业“职缘”精益求精。
在教育子女上,王毅一直将家训家风贯穿始终。为四子女亲撰家训楹联、赠孙辈“天道酬勤”等书法作品,身为幼教的孙媳妇首次登门,赠送一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子箴言……“家规是行为指南,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有了家规,孩子的行为从小就规范了,才能让这个家庭持续向好发展。”谈及设立家规家训的初衷,王毅回忆说。
在家庭管理上,王毅和老伴儿始终坚持四个“一样对待”:儿子和女儿一样对待、女婿和儿子一样对待、儿媳和女儿一样对待、内孙和外孙一样对待。“我和老伴儿是有福气的,在我的家里,儿女、女婿媳妇一样孝顺。”王毅夸赞说。
今年已88岁高龄的王毅,自2000年起,每年义务为群众写春联200余副,25年来,4000余副春联从他手中送出,并且分文不取。
“国家给了退休金了,你给钱,我就不值钱了。”面对群众的谢礼,王毅总是这样拒绝。那些“和顺满门添百福”“忠孝传家达三江”的墨迹,早已成为群众的“精神年货”。
“好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写书法传递给别人,给别人送字,也是一种养老办法。”王毅的话语和做法诠释“以忠报国、以和处世”的赤子情怀,更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信念播撒乡野,彰显老党员“小家系家国、笔墨即担当”的格局。
黄河九曲,终向东流;家风百年,根深叶茂。王毅家庭的故事,恰如一滴水映照出千万黄河儿女的赤子之心。“黄河女儿行”采访团成员感慨:“好家风永远是领导干部修身齐家的基石,更是家国同频共振的纽带。”
王毅家庭以“一杆笔”传承家风、“四千联”浸润乡邻、“八德训”凝聚族魂、“四缘观”厚植情怀,将个人小家的“精神富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文明动能”,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以文载道、以行践诺、以心传家”的生动范本,彰显了“家是最小国”的深厚文化基因与时代担当。
临别时,王毅挥毫写下“水能善下终成海,山不言高自及天”的楹联,并告诉大家这也是他做人、教导子女的标准,墨迹淋漓处,正是中华家风最动人的底色。(文/李惠茹 图/叶建峰)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