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张大明,今年四十八岁,在石桥村当了二十年的村委委员。这些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都经过我的手,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老刘家的那头黄牛和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叫张大明,今年四十八岁,在石桥村当了二十年的村委委员。这些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都经过我的手,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老刘家的那头黄牛和之后发生的事情。
老刘,全名刘福贵,今年六十七岁。在我们这一带,他算是出了名的苦命人。
五年前,老刘家还是村里的普通农户,虽然不富裕,但好歹能过得去。那时候他一家三口,老两口加上小儿子刘小军。大儿子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
变故是从老刘媳妇查出肺癌开始的。
那年夏天特别热,天上像盖了一层锅盖,连风都是烫的。老刘媳妇原本就有些气管不好,总是咳嗽,但那段时间咳得特别厉害,晚上能把隔壁邻居都吵醒。我记得村里诊所的李医生劝他们去县医院检查,但老两口总觉得是小毛病,拖了一个多月才去。
检查结果出来的那天下着雨,老刘一个人撑着一把破伞从县城回来,整个人像被水泡过一样。我在村口碰见他,问他医院怎么说,他只是摇头,眼睛红得吓人。
“晚期了。”他只说了这三个字,然后就往家走。
那之后的一年,老刘家就像塌了半边天。卖地、卖房、借钱,能用的钱都用在了治病上。小儿子刘小军本来在县城一家电子厂上班,也辞了工作回来照顾母亲。大儿子倒是寄了两次钱,但后来听说是借的,自己也还不上了,就再没消息。
老刘媳妇最终还是没熬过去,走的那天,整个村子都去送行。倒不是村里人多有人情味,主要是看着老刘这一年的折腾,大家都有些感慨。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一场大病就能把几十年的积蓄全部带走。
“造孽啊。”我爹看着出殡的队伍,嘬着烟袋锅子说。
老刘媳妇走后,债主们开始上门讨债。那段时间,老刘家门口经常站着三五个人,有的是亲戚,有的是高利贷,吵吵嚷嚷的。最后,他们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卖了,还了一部分债,剩下的钱勉强在村边盖了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的小土房。
就在大家都觉得老刘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意外的事——他买了一头黄牛。
“他疯了吧?”我媳妇端着刚洗好的菜问我,“那么多债还没还清,哪来的钱买牛?牛吃什么?他住那么小地方,养牛?”
说实话,我也不懂。但那天下午,老刘真的牵着一头黄牛回来了。那牛看起来也不年轻了,瘦骨嶙峋的,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
“这是我大哥家的老牛,本来要卖给屠宰场的,我求他便宜卖给我了。”老刘向围观的村民解释,“我打算养着它,让它拉磨、耕地,多少能赚点钱。”
村里人都笑他傻。现在谁家还用牛拉磨啊?就连最偏远的山区都用上了电动磨了。至于耕地,老刘自己都没地了,耕谁的地?
但老刘就像没听见一样,每天早上天不亮就牵着牛出去,晚上天黑才回来。牛吃的草是他在村边的荒地和路边割的,有时候走很远的路去找水源。
“你说他这是何必呢?”村支书老张(不是我,是我堂哥)有一次和我们几个村干部喝酒时说,“那么大年纪了,还不好好歇着,非得折腾。”
我没接话。说实话,我对老刘有些敬佩。无论外界怎样嘲笑和不理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且甘之如饴。
三个月后,村里人发现老刘的牛似乎变了个样。原本瘦弱的身躯逐渐充实起来,毛色也从暗黄变得油亮发光。最神奇的是,这头牛似乎特别通人性,老刘不用牵它,只要在前面走,牛就跟在后面,还会在老刘休息的时候自己去找草吃,从不乱跑。
“这哪是普通的牛啊?”村里的老人开始议论,“像是通了灵性的。”
老刘常说:“这牛和我有缘,它懂我说的话,知道我的心思。”
村里人听了都笑,但笑声中多了几分好奇。
渐渐地,村里人对老刘和他的牛不再那么嘲讽了。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老刘靠着这头牛真的开始赚钱了。
事情是这样的:
开始时,老刘确实想靠牛耕地赚钱,但很快发现没什么人需要这项服务。但他发现牛粪可以卖给种植蔬菜和果树的农户做有机肥料。他每天收集牛粪,晒干后卖给附近的果农,虽然钱不多,但也是一笔收入。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黄牛特别壮实,就让它帮村里拉一些重物,比如建房子的砖头、水泥等。这牛力气出奇的大,一次能拉平常牛拉不动的重量,村里人渐渐都喜欢找老刘帮忙。
最意外的是,老刘的牛居然会做一些”特技”。它能听懂老刘的口令,比如”转圈”、“后退”、“摇头”等。这些都是老刘无意中教会它的。
“我就是和它说话,没想到它真的听懂了。”老刘憨厚地笑着说。
村里的孩子们最先被吸引过来,常常围着黄牛看它表演。后来,连大人们也会在闲暇时去老刘家门口看看这头”神牛”。
老刘的小屋外面渐渐成了村里的一个小小景点。有时候,他会搬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口,给大家讲他和牛的故事。
“我给它取名叫’福贵’,和我名字一样。这牛啊,就像我的家人一样。”老刘总是这样说。
我有时会在晚饭后去老刘那里坐坐。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养这头牛。
他沉默了一会儿,眼睛看着远方,说:“我老伴走了,儿子又忙,我一个人太孤独了。这牛,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你知道吗,大明,有时候我觉得它眼睛里的神情,像极了我老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拍拍他的肩膀。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老刘和他的黄牛在村里已经成了一道风景。
然后,意外发生了。
那天是周六,县里新上任的乡长罗乡长来我们村视察。按照惯例,我们带他参观了村里的新建设,比如文化广场、卫生站等。临走前,罗乡长说想随便走走,看看村民的真实生活。
就这样,我们一行人不经意间来到了老刘的小屋前。那时候,老刘正在给他的牛刷毛,牛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里透着温顺。老刘一边刷,一边和牛说话,就像对着家人一样。
“这是谁家?”罗乡长问。
我简单介绍了老刘的情况。罗乡长听完,脸色变了,说要和老刘聊聊。
接下来的对话,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罗乡长问:“刘大叔,你为什么要养这头牛?”
老刘愣了一下,然后实话实说:“这牛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我老伴走了,欠了一身债,日子不好过。但有了它,我每天都有事做,有人说话,不会觉得孤单。”
“您靠它能赚多少钱?”
“不多,一个月也就几百块。但够我吃饭了。”
“那您不想过得更好一些吗?”
老刘笑了:“我这辈子没啥大追求,能和这牛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就行。它通人性,懂我的话,比有些人都懂事。”
我看到罗乡长的眼圈红了。他转过身,用手擦了擦眼睛,然后问我们:“这就是我们的特困户?一个老人和一头牛相依为命?”
回到村委会,罗乡长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了一句让我们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我要为老刘和他的牛申请一笔特别扶持资金,30万。”
“这么多?”村支书吃惊地问。
“不多。”罗乡长说,“我们扶贫这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但像老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而且,我想尝试一种新的扶贫模式。”
就这样,在罗乡长的推动下,一个名为”福贵牛家园”的扶贫项目在我们村启动了。项目的核心就是老刘和他的黄牛。
30万元的资金用于几个方面:首先,在老刘的小屋旁边建了一个规范的牛舍,还有一个小型的接待区;其次,聘请了专业的兽医定期为黄牛检查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是,把老刘和他的牛打造成了一个特色农业文化体验点。
罗乡长的想法很简单:让城里人来体验”乡村牛文化”,看看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同时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
刚开始时,村里人都不看好。谁会专门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就为了看一头牛?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罗乡长找来了县电视台,拍了一期关于老刘和他的牛的专题片。片子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人们被这种”人牛情深”的故事感动了。
加上现在的短视频平台这么发达,有几个城里来的年轻人拍了老刘教牛做动作的视频发到网上,一下子火了。视频中,老刘给牛系了一条红丝带,牛在他的指挥下转圈、点头、单腿跪下,像是在跳舞一样。
评论区一片感动:“这才是人与动物真正的感情啊!”
“看哭了,这个老人和牛的故事比电影还感人。”
“一个老人,一头牛,却活出了生命的尊严。”
两个月后,第一批城里游客来到了我们村。起初只是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后来越来越多。
村委会看准时机,迅速完善了周边设施。村口修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福贵牛家园”,路边种上了各种花草;在老刘的小院子旁边建了一个小型农产品销售点,售卖村里的土特产;还组织了几个闲在家的大娘们做一些农家饭菜,供游客品尝。
老刘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福贵牛家园讲解员”的工作,每天向游客介绍他和牛的故事,月薪2000元。加上游客的打赏和拍照费用,他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随着”福贵牛家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村里原本空置的几间老房子被改造成了民宿,供游客住宿;村口的小卖部扩建成了便利店;甚至还有几个年轻人回乡创业,开了咖啡店和手工艺品店。
看着村子的变化,我有时会想,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老人和一头牛的缘分。
去年冬天,我和老刘坐在他新修的小院子里喝茶。院子里铺了青石板,墙上挂着他和黄牛的照片,还有各种锦旗和奖状。黄牛就在不远处的专门牛舍里,悠闲地嚼着草料。
“想不到吧,老刘,你和你的牛都成了网红。”我开玩笑地说。
老刘憨厚地笑了:“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喜欢看我和老牛?我们不就是普通的爷俩嘛。”
是的,在老刘心中,这头牛早已不是动物,而是家人。
现在,“福贵牛家园”已经成为了我们县的一个旅游打卡地,每个周末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据统计,去年一年,这个项目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全村三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增长。
罗乡长的30万投资,换来的是整个村子的脱胎换骨。
而老刘,这个曾经的特困户,如今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村里盖了一座新房子。他的小儿子刘小军也回来了,负责”福贵牛家园”的日常管理和网络推广。就连那个杳无音信的大儿子,也在今年春节回来看望了父亲。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刘把赚到的第一笔钱,用来在山坡上为老伴修了一座漂亮的墓碑。
“她在天上看着呢,一定很高兴。”老刘常常这样说。
有时候,我会想,命运真是奇妙。一个失去一切的老人,因为一头牛,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因为一个感人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看似简单平凡的日常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每当夕阳西下,老刘牵着他的黄牛在村口的小路上散步,那个背影总让我想起一句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老刘不是断肠人,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涯。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也因为一个老人和一头牛的故事,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天涯。
前几天,一个从北京来的导演联系我们,说想把老刘和黄牛的故事拍成电影。
“我从网上看到这个故事,特别感动。”导演说,“这是一个关于爱、坚持和希望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
老刘听说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农民,有啥好拍的?”
但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才最值得被记录和传颂。因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
“福贵牛家园”的故事还在继续。据说,明年县里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农业体验、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而老刘和他的黄牛,依然每天早晨准时出现在村口的小路上,迎接新的一天。
黄牛现在已经七岁了,在牛的年龄中算是中年。但它依然健壮有力,毛色油亮,眼神温顺。老刘说,黄牛能活二十多年,他希望能和它一起度过余生。
“我们俩啊,要一起变老。”老刘摸着牛的额头,笑着说。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常常想,这世上最美的风景,或许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而我们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因为一个老人和一头牛的故事,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也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爱,是最强大的力量;而希望,永远不会消失。
只要心中有光,哪怕是最平凡的存在,也能照亮整个世界。
像老刘和他的黄牛一样。
窗外下起了小雨,我端起茶杯,望着远处的山峦。故事还在继续,但我知道,无论将来如何变化,老刘和他的黄牛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而我,很荣幸能见证这一切。
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老刘和黄牛这样纯粹的情感,已经变得越来越珍贵。
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正好落在”福贵牛家园”的上方。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福贵”吧。
来源:牟牟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