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科研人写英文论文像“翻译腔附体”,明明研究很硬核,一读文字就“露怯”——要么句子长得像贪吃蛇,要么用词土得像直译。其实,自然、地道的英文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
很多科研人写英文论文像“翻译腔附体”,明明研究很硬核,一读文字就“露怯”——要么句子长得像贪吃蛇,要么用词土得像直译。其实,自然、地道的英文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
今天咱们不聊语法规则,直接上“野路子”——像跟同行聊天一样,把论文写得流畅又专业。
别觉得“模仿”丢人,连诺奖得主早年都抄过顶刊句式。找几篇你研究领域的《Nature》《Science》论文,把高频句式摘录下来,改成自己的:
注意:别整段抄袭,要像“学术裁缝”一样,把顶刊的“高级布料”缝进你的论文里。比如学《Cell》用“strikingly”代替“surprisingly”,学《PNAS》用“robust”代替“strong”。
中文思维写英文,容易掉进“中式英语”的坑。比如“开题报告”直译成“opening report”(实际是“research proposal”),“大数据”翻成“big data”(学术圈更常用“large-scale data”)。
技巧:用DeepL或ChatGPT当陪练。先输入你的中文句子,让AI生成英文,再对比修改。
很多人润色论文像“P图”,改得亲妈都不认识。其实,专业润色(比如意得辑)的作用是“微调”而不是“换脸”。他们不会改你的研究结论,但会:
● 把“This is very important”改成“This is pivotal”
● 把“We did a lot of experiments”改成“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eries of experiments”
● 编辑按学科匹配,比如你的材料学论文不会交给文科编辑“糟蹋”。
● 保留你的“学术声音”,只优化表达,不改变原意。
● 提供“修改痕迹”对比,让你清楚知道每处改动的逻辑。
英文论文的终极目标是“有效沟通”
很多科研人纠结“用词够不够高级”,却忘了论文的核心是“传递信息”。所以,放下对“完美英文”的执念,先让论文“活”起来,再让它“飞”出去。
意得辑为您提供一站式SCI论文服务,从润色到翻译再到发表支持,是学术研究者信赖的专业选择。如果您需要关于SCI论文投稿指导与协助,欢迎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和专业建议。
来源:我是冉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