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面针来自广西柳州,它的故事得从 1941 年说起。当时日军封锁,物资奇缺,柳州人建起 5 家小厂搞日化,后来合并成公私合营的柳州市肥皂厂,又变成地方国营的柳州市日用化工厂,有了牙膏生产车间,还推出 20 多个品牌牙膏,但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竞争力一般。
家人们,今天咱来聊聊这个曾经红透半边天,连续15年销量第一,如今却有些落寞的国货牙膏品牌。
两面针来自广西柳州,它的故事得从 1941 年说起。当时日军封锁,物资奇缺,柳州人建起 5 家小厂搞日化,后来合并成公私合营的柳州市肥皂厂,又变成地方国营的柳州市日用化工厂,有了牙膏生产车间,还推出 20 多个品牌牙膏,但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竞争力一般。
直到 1978 年改革开放,柳州市日用化工厂组建柳州牙膏厂。起初想模仿上海中华牙膏,没成功;又打算做氟化物牙膏,发现国内同行已抢先一步。就在发愁时,把目光投向广西丰富的中药材。隔壁梧州日用化工厂用 “田七” 研制牙膏,柳州自然不能跟风。科研人员四处走访,试了几十种中草药都不行。一次进山,听村民说用 “两面针” 叶子熬水含漱能治牙痛,经试验,发现 “两面针” 对口腔消肿止痛效果超棒。1978 年底,第一支两面针中药牙膏诞生并试销,差不多同时,梧州田七牙膏也上市,共同打响中草药牙膏概念。
两面针的营销堪称一绝,电视台、报纸、歌曲、公交车手绘…… 能用的宣传方式全用上了,“一口好牙,两面针” 这句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从 1986 年到 2001 年,连续 15 年稳坐国产牙膏产销第一,2003 年光牙膏业务营收就高达 4.43 亿元。
然而,2004 年上市后,形势急转直下。90 年代外资品牌高露洁、佳洁士强势进入,靠广告、促销和低价抢占市场,中华牙膏都被联合利华收购。面对竞争,两面针成立旅游用品厂,生产小牙膏、小牙刷供应低端酒店。旅游牙膏销量虽逐年增长,却让品牌形象变得低端。进入 21 世纪,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两面针广告语、包装多年不变,品牌显得老化;作为中草药牙膏鼻祖,却没找准定位,不像云南白药牙膏明确预防牙龈出血的卖点,如今云南白药已占据 24.6% 的市场份额。
主业受冲击,两面针进军资本市场,开启多元化战略。上市募集资金后,投资酒店用品公司,还涉足房地产、蔗糖、日化、巴士、药业种植等多个领域,甚至提出 “无产品经营不稳,无资本运作不富”,大量资金投入证券、基金和参股银行。结果多元化没带来回报,反而让主业投入减少,公司连续亏损。比如 2009 年收购连续亏损的柳州市造纸厂,组建纸品公司,从 2012 年到 2015 年,纸品公司每年亏损几千万,成了亏损大户。
其实按规定,两面针早就该退市了,却靠着 1999 年参股中信证券 “续命”。持有中信证券 9500 万股,靠分红和抛售股票粉饰业绩,像 2016 年靠套现 1.57 亿元避免成 ST 股。
后来,两面针也尝试改变。2013 年宣布重回牙膏主业,在央视打广告、签约张嘉译代言、在热播剧和综艺投放广告,线下开展 “百万消痛计划”。可因脱离市场太久,效果不佳,比如《白鹿原》植入广告,观众都没认出是两面针牙膏。之后努力摆脱廉价酒店特供形象,入驻中高端酒店,依旧没起色,2017 年仍亏损 1.44 亿,家用牙膏市占率低得可怜。2017 年到 2019 年底,剥离亏损业务,2020 年和 2021 年实现盈利,好景不长,2022 年又因疫情和中信证券股价下跌亏损 3859 万。
到了 2024 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口腔护理市场接近饱和,被几大巨头把控,云南白药以 24.6% 份额稳居第一,前五强占约 60% 份额。两面针去年研发投入 1174.39 万元,与同行相比毫无优势。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虽有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至 1416.95 万元,主要因所持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降。
不过,两面针也不是毫无机会。它的清火款对口腔溃疡和牙疼上火效果好,这是很好的营销点;还有老国货情怀加持。但千万别用情怀提价,当下年轻人更看重性价比。未来,两面针得正视问题,加大营销和研发投入,突出中草药牙膏特色,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崛起。大家觉得两面针能重回巅峰吗?评论区聊聊!
来源:刘志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