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刘言56】一本杂志与三代中国人的“叙事契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0:49 2

摘要:1963年7月,上海绍兴路74号的一间办公室里,一群编辑扛着30斤重的老式录音机走进田间地头,录下农民口中的故事——这便是《故事会》的起点。这本最初为配合“新故事运动”而生的刊物,以“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为准则,迅速成为全国2000多名故事员的素材库。

一、从“革命宣传册”到“厕所文学之王”:一部中国通俗文化简史

1963年7月,上海绍兴路74号的一间办公室里,一群编辑扛着30斤重的老式录音机走进田间地头,录下农民口中的故事——这便是《故事会》的起点。这本最初为配合“新故事运动”而生的刊物,以“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为准则,迅速成为全国2000多名故事员的素材库。

数据见证传奇:1985年,《故事会》单期发行量突破760万册,创下全球单语种期刊发行纪录;1998年,它以397万册的月均销量位列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五,码洋收入堪比中型钢铁厂。在绿皮火车时代,它与“啤酒饮料矿泉水”一同成为旅途标配,甚至被芬兰学者盖玛雅视为“读懂中国市井灵魂的密码”。

二、互联网时代的“土味突围”:从纸媒衰落到直播带货

2013年,全国报刊亭从3万家锐减至8000家,《故事会》发行量腰斩。但这家老牌杂志的转型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新媒体矩阵:2017年上线APP,下载量破150万;2020年入驻抖音、B站,与“百大UP主”联动创作“沙雕故事”;

直播首秀:2024年7月,70岁社长夏一鸣淘宝直播卖《60周年纪念刊》,53万观看量冲上热搜,#故事会竟然还活着#话题阅读量破亿;

内容跨界:与闲鱼合办“闲鱼文学奖”,联合淘宝推出“沙雕故事会”,甚至将经典故事改编为微短剧,吸引Z世代。

困境与争议:转型背后是纸媒的无奈——2024年,《故事会》80%收入依赖邮局订阅,单期售价8元中邮费占5元,利润薄如蝉翼。但社长夏一鸣说:“杂志会老,故事不会。我们要让00后知道,他们的父辈曾为这些故事痴狂。”

三、从“猎奇地摊文学”到“国民精神图腾”:内容进化的两面性

1980年代,《故事会》因刊登《蔷薇花案件》等悬疑故事引发争议,却被读者疯狂追捧;1990年代,它化身“民间故事实验室”,莫言、金庸在此试水短篇,一篇稿费抵普通工人两年工资。

盗版之痛:1990年代盗版杂志以“壮阳药”“透视眼镜”广告抹黑品牌形象,正版编辑部一度年诉百家冒牌商;

价值争议:从“新民间故事”到“中篇鬼怪传奇”,有人批其低俗,却有读者临终要求“骨灰盒前摆《故事会》”。

文化韧性:学者研究发现,《故事会》的“口头性”叙事暗合短视频逻辑——每页1000字、每350字一个高潮,堪称“纸质版抖音”。

四、新生代“故事力”实验:从学生杂志到全球IP野望

2021年,《故事会》推出校园版,口号改为“学写作文从读故事开始”,内容新增“00后职场生存指南”“元宇宙奇幻物语”。与此同时,它正悄然布局全球化:

文化输出:韩国学者称其创造“故事会学派”,瑞典教授用它教授汉语,海外版图扩至东南亚、北美;

IP开发:与影视公司合作开发《药魂》《汝州僧》等经典故事短剧,试水“故事宇宙”。

结语:一本杂志与三代中国人的“叙事契约”

当70后怀念“绿皮车上的《故事会》”,90后调侃“我妈的厕所读物”,00后却在B站刷着它的“沙雕文学”时,这本61岁的杂志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从田间录音机到直播间提词器,从“澄心堂宣纸”传说到AI生成故事,它用最土味的方式,守护着中国人“讲故事”的本能。

正如网友留言:“翻开发黄的《故事会》,仿佛摸到了父亲年轻时藏在抽屉里的秘密。”或许,真正的国民品牌从不“死亡”,它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来源:刘志伟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