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之前,港校也有转学通道,但并没有公开宣布,加之成功转入的案例较少,信息又不透明,审核评估难度大,外界了解颇少,这次是港大首次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
香港大学捡漏学霸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近期香港大学官宣新政:接受非JUPAS/国际资格的本科转学生。
消息一经发布瞬间占据媒体头条,不少国际路线家庭也在摩拳擦掌。
在此之前,港校也有转学通道,但并没有公开宣布,加之成功转入的案例较少,信息又不透明,审核评估难度大,外界了解颇少,这次是港大首次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
虽说港大积极吸引生源是利好消息,但这波操作的背后无疑不是在释放出一个全球名校都要做的信号:精准掐尖。
正文开始之前预告一下:
北上广牛娃该如何把握住这次新政?
5月17日北京留学菁英汇
顶尖留学大佬,一站式补齐教育信息差
👇名额有限,点下方图片一键报名👇
港大转学新政背后是掐尖
香港大学公开宣布接受本科阶段转学申请,其新政背后有两大筛选条件:
第一个是生源校的硬性门槛:申请者必须是被QS世界大学排名或者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前50大学录取的,或正在就读的学生。
全球前50院校大概仅占高校总数的不到1%,内地只有清北复交和浙大,香港本地仅港前三(港大、港中文和港科技)。
美国上榜的大学数量多,但以美本前30大学为主,即便有四五所非前30大学,那也是理工类强校。
英国自然也靠G5撑了场面。
其他国家的学校均是本土数一数二的存在,比如新加坡就两所,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
港校卡院校,靠前50院校背书的做法,本质上隐含着一条信任链。
它默认这些院校在招生时已完成了第一轮筛选,自己不用再为招生标准费尽心思,反而能帮助降低本校招生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些名校学生适应度高,减少了后期管理成本,招生风险也在无形之间被抵消。
第二个是学术能力的硬性指标:转学生GPA必须至少是70%或者3.0。
这是最低的学术标准,仅是过滤掉明显不合格的申请者,港大最终录取的转学生GPA普遍会高于此,这就是竞争性录取的残酷现实。
另外学科之间还存在隐形差异,像是理工科GPA3.0可能是中等水平,商科或是文科GPA通胀较高,又是港大的优势所在,竞争又会加剧,尤其是港大的金融接近满分水平可能才最有希望被录取。
除此之外,港大部分专业还有特定课程、学分以及语言成绩要求,再加上专业匹配度、转学文书、推荐信以及面试等,又形成了第三轮淘汰。
在这种精英漏斗的淘汰逻辑下,港大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生源的精准掐尖。于普通学生,这是一扇紧闭的大门,但对精英孩子,这又是条快速通道。
香港大学作为亚洲常春藤,常年申请爆满,本科录取率不足10%。今年它的部分学院又提高了准入门槛,成了北上广中产家庭高攀不起的学校,它本质上也不缺申请人,但为何推出这项新政?
首先,它敏锐踩中了国际局势动荡的窗口期,将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招收优质生源的红利,趁机精准捡漏国际学霸,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学霸。
今年美国作妖,限制留学生签证,不少学生无辜躺枪,陷入求学难的困境,于是一批中产家庭正在筹谋到港留学。
就在上月底,香港教育局长就称已经在接收因美国签证限制学业不稳的留学生,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更是向国际生喊话:欢迎到香港求学就业!
再加上部分学生因为欧美高昂的成本或是安全考虑转回到香港,也让香港大学有了捡漏的机会。
其次,国际竞争加剧,港大精准掐尖招生是在为吸引境外优秀人才、提升学术声誉布局,也是响应港府要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的号召。
港校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在寸土寸金的疆域里,八所公立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排名均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港大,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QS最新学科排名中,港大有4个学科位列全球前10名,挤入前25行列的就有20个,在香港本地排名中,它有33个学科排名第一。
优质的学术质量和排名有助于吸引优秀学生,进而增加学校财政收入。
另外,港府去年就提出将香港发展为国际教育枢纽,在全球推广「留学香港」的品牌,吸引更多高质量学生到港升学。
香港大学的转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港府建设目标的有利回应。
总之,香港大学这项转学新政不只是单纯招揽优质学生,也确实为学霸们提供教育避风港,更是在隐蔽地进行人才争夺。
精准掐尖,全球大学都在这么干
香港大学的精准掐尖不是孤例,全世界名校们正在用精细化手段争夺最顶尖的学生。
英国大学是出了名的严谨,本科阶段对学生质量有严格管控,转学机会也较为渺茫。
牛津剑桥都明确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一概不接受转学生,包括英国和英国以外的转学生,想要圆梦只能重新递交本科申请。
AI生成
其他部分英国名校虽然有转学通道,但难度也是相当高,非学霸不可。
爱丁堡大学的转学录取方式与本科新生申请保持一致,并且需要满足专业入学要求,包括必修科目都得相同。该校的医学和兽医学专业和香港大学一样,明摆着在精准捡漏学霸。
这两个专业指定申请者必须是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临床预科医学生!
牛剑大家应该都熟悉,圣安德鲁斯大学则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位列该地第一名,也是英国继牛剑之后,第三古老大学,曾在排名上超越过牛剑。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转学政策与本科大一申请相同,基础门槛就是最优异的学术记录,A-Level至少是ABB至A*A*A,IB最低36分,38分才是常态,同时要有充分的转学理由。
布里斯托大学有全球转学计划项目,与多所世界大学保持着合作关系,如果学生在这些大学就读,就可以转学到该校。
翻看名单列表,均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翘楚,比如在香港地区只招收港前三的学生(港大、港中文、港科技)、在韩国只接受首尔国立大学,纳入得中国内地名校多,但也都是顶尖级别。
日本东京大学单设了一个面向国际转学生的全球科学课程(Global Science Course,简称GSC),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为了吸引全球优秀理工科学生设计的特殊通道。
录取审核以学术成绩、课程匹配度和研究潜力为主导,明确要求具备引领下一代科学家的潜力,有跨学科的背景。
一旦被录取每月就有15万日元的奖学金,还提供住宿资助,资源也向这些顶尖学生倾斜。
新加坡的公立大学,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的转学均可视为掐尖录取,尤其是针对国际生。其核心逻辑就是优先录取学术背景强、课程匹配度高且综合实力突出的申请者,名额较小,大部分学位优先分配给本地学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会根据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大学表现以及其他学术和非学术成就进行评估。
它把申请者分为5大类:新加坡-剑桥GCE A-Level、新加坡国立大学高中毕业证、IB学生、新加坡理工学院文凭、拥有国际资格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国际资格,不同类型学生申请学科时有对应不同的先修课程要求。
以高中为IB课程的学生为例,多数专业都要求是High level科目成绩优异。它的医学专业转学只有目前就读于新加坡医药理事会 (SMC) 认可的海外医疗机构的医学生才有资格。
南洋理工大学对转学生有双重筛选的机制:必须先成功被南洋理工大学的本科课程录取才有资格向相关学院申请将在其他大学修读的科目学分转入。
美国大学的转学体系成熟,但顶尖大学的转学比较特殊,表面上看似没有在精准掐尖,但它在保护既得利益者或是维护公关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变现的掐尖通道,只不过是以多样化和公平的名义来实现。
哈佛每年会收到2000多份转学申请,但平均只录12人左右。
而这为数不多的12人只属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其中就包括退伍军人和低收入家庭孩子。
普林斯顿大学、耶鲁的转学项目则大张旗鼓宣称特别针对第一代、低收入、社区大学和军事背景的学生。
加州大学是招收社区学院学生的代表,每年80%到90%的录取者都是社区学院学生,留给国际生的机会仅剩10%左右。
为什么社区学院有这么多转学名额?
这是因为加州大学为了保护州内纳税人的利益,会与社区学院建立合作,其中有6所加州大学分校就与社区学院签署了保录协议(Transfer Admission Guarantee)。
康奈尔大学是所有藤校中最为慷慨的一所,每年能从七八千人里面招收五六百名转学生,但它也是要照顾社区学院学生的,因为康奈尔是一所是公私合营式的大学。
即使美国名校的转学会向弱势群体和社区学院招手,但大学仍然会设置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录取的是能适应严酷学术环境的潜力股。
例如参加加州大学保录项目者,必须完成特定先修课程且GPA达到要求;低收入家庭孩子须体现在资源匮乏环境中保持学术优势的背景;退伍军人展现领导力、韧性、团队协作等非学术能力。
这种选拔维度增加了对逆商、社会贡献、特殊经历等的评估,但仍以掐尖为核心。
一旦回归到传统的招生模式,名校多半吸纳的是同等或相似水平大学的在读学生,布朗大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它的转学生不乏来自耶鲁、MIT、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埃默里、莱斯、杜克、阿默斯特学院、牛津和剑桥等名校。
图源pexels
掐尖招生时代,申请者该怎么办
港大今年罕见的转学新政吹响捡漏学霸、精准掐尖招生的号角,这可能会成为未来高校招生政策调整的参考点。其他高校可能会效仿港大的做法,推出类似的政策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实际上,不仅仅是转学愈发变得“功利”,申请季同样出现掐尖现象。美国芝加哥大学今年就带头打响了本新申请掐尖的第一枪。
它用夏校录取的幌子来提前锁定意向高质量学生,既保证了入学稳定性,确保财政收入,又能吸引到与之匹配、认可该校理念文化的学生。
近些年,越来越多美国名校喜欢在早申阶段招收更多学生,其他大学也在加速跟进。
比如莱斯大学从2024-25申请季开始新增ED0轮次,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在2025-26申请季针对商业和会计专业推出ED轮,佛罗里达大学也在2024-25学年开设了EA轮,它们这种提前锁定生源,本质上也是在精准掐尖。
当掐尖招生从中小学阶段流行到大学招生,普通学生孩子怎么办?
能预见的是这会倒逼学术军备竞赛会进一步前移。
当芝加哥大学用夏校来筛选人才时,意向学生就得将申请季无限提前,此时的提前不再是优势而是必需品。
每个人都在早早刷托福等语言成绩、为推荐人和文书锚定方向,中学生发表论文或是进入科研实验室习以为常,提前为递交夏校申请材料做储备,或许未来还会催生夏校辅导产业链。
最后要么步步为营,早早在本科新生申请阶段一步到位冲刺进入目标校;要么目标校太遥远,先走一小步进入一所次优等级的大学,拿到入场券,再通过转学实现逆袭。
图源pexels
这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每一步都需要家庭更早规划,投入更多资源和资金,教育分层更加明显。
但无论如何步履不停似乎都已成为这个时代升学竞争的一个宿命。
Readfirst
正在国际教育路上的家庭何去何从?如何规划才能跳出“名校陷阱”,真正从本质上帮到孩子?
5月17日在北京,我们请业内大咖和新上岸名校的学霸聊聊:多国联申怎么规划最省力?有哪些闭坑指南?京沪留学大佬是怎么看待最新趋势,北京国际学校的娃要注意哪些信息?等等,有需要的家长及时扫码预约!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