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郑州豫剧大师常香玉(巩义河洛镇推荐第一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9:44 4

摘要: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她自幼家境贫寒,为摆脱“童养媳” 的命运,便立志能用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他的父亲张茂堂是一位地方豫剧艺人,她便从小跟随父亲学戏。而在旧社会唱戏被认为是有辱家门的,张妙玲学戏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无奈只得放弃姓张,改为她干爹常会庆的姓氏。可父亲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这句刻入河南人骨子的唱段

如今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就跟随我们一起,

来探访这位“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的故乡

——巩义市河洛镇。

出生成名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她自幼家境贫寒,为摆脱“童养媳” 的命运,便立志能用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他的父亲张茂堂是一位地方豫剧艺人,她便从小跟随父亲学戏。而在旧社会唱戏被认为是有辱家门的,张妙玲学戏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无奈只得放弃姓张,改为她干爹常会庆的姓氏。可父亲仍旧对女儿怀有殷殷的期盼,给女儿取“项羽”之名,原意是想让她像戏台上的西楚霸王一样,力气大、本领强,不被外人欺负,可用河南方言念出来,张茂堂便把“项羽”念转音当成了“香玉”。自此,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便以此名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

1936 年农历 8 月,年仅13岁的常香玉首次作为主演登台,一连出演三场《泗州城》轰动整个开封城,从此开启了她戏曲生涯的黄金时期。1937年,常香玉的父亲张茂堂与朋友策划成立了以常香玉挂头牌的“中州戏曲研究社”,集合了众多名角,排演了多出新戏,其中包括豫剧史上第一部现代戏《打土地》。中州戏曲研究社也成为了“常派”艺术诞生的萌芽地。

为家为民

由于战争年代艰苦的条件,常香玉于1938年患上了肋膜炎,经历两次手术在病床上躺了一年零三个月,摘掉了两根肋骨,1941年的时候,她通过几位老乡得知村边的河流近几年连发大水,希望能凑些钱修坝护村。年仅19岁的常香玉不顾自己大病初愈的身体与医生的劝告迅速安排剧目,夜以继日加班演唱募资修筑石坝,当地人将其命名为“香玉坝”。如今香玉坝仍然伫立在村中,80多年的时光静静地流走了。

1942年至 1943年,中原大地遭遇“水、旱、蝗、汤”四殃,饿殍遍野。常香玉搭棚建营、购粮舍粥,购置义地,安葬乡民。她还义演筹建小学创办“香玉剧校”,为流浪孩童提供庇护所,教他们一技之长。

报国丹心

1950年常香玉从广播中听到从朝鲜战场传来的消息,悲愤难眠。她说:“我们的志愿军在朝鲜打得太艰苦了,咱们捐架飞机”。为捐献飞机她卖掉了“香玉剧社”惟一的卡车和自己的房子、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与金银首饰作为义演的基金,把自己三个不满 10岁的孩子送进托儿所,率领“香玉剧社”开始了行程万里的巡回义演。

我们耳熟能详的豫剧经典曲目《花木兰》则诞生于这个时期:常香玉的丈夫正为义演要演什么曲目发愁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在街头看见小人书商贩,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木兰从军》,便一下子来了灵感,根据这个故事耗时七天为常香玉量身打造了豫剧版本的《花木兰》,从此,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传唱至今。经过 6个多月的奋战,香玉剧社一共演出 178场,观众达到31.23万人,演出剧目 16个,义演捐款 15.2亿元(人民币旧币)。

德艺双馨

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她仍然坚持采取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的“三三三制”巡演制度,以艺术回馈基层群众,为广大劳动人民免费演出。足迹遍及田间、村庄、街头、工矿、部队等。在晚年更是设立“香玉杯”艺术奖正式设立,用于表彰奖励从事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为筹集艺术奖基金,年近七旬的常香玉再次挂帅出征,在全国巡回演出 130余场,筹得资金 20余万元。2003年 12月,她不顾身体虚弱,在家人的搀扶下为在北京建设奥运场馆的河南民工清唱了一段《柳河湾》。这一曲《柳河湾》,是常香玉大师舞台艺术的完美谢幕。2004年她病逝后,国务院追授她为“人民艺术家”。

如今的常香玉故居四孔窑洞,三间平房承载着他从贫苦少女到豫剧大师的传奇人生,见证了他赤诚报国的壮丽篇章。常香玉大师的一生从童养媳到豫剧大师,从戏台到战场,她以倔强的才华冲破性别的桎梏,以热血与风向书写家国情怀。她的一生是“谁说女子不如男”最好诠释。

来源:耀辉读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