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3人路过,进店只有61人,数了上万人流,我终于看懂开店的真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1:39 2

摘要:听起来很科学,是不是?很理性,也好算。只要蹲点数一下人流,再乘上一个“平均进店率”,差不多就能推演出未来营业额。

在“选址=成败”的开店世界里,流传着一句听起来特别有逻辑的话:

人流 × 进店率 × 客单价 = 预估营业额

听起来很科学,是不是?很理性,也好算。只要蹲点数一下人流,再乘上一个“平均进店率”,差不多就能推演出未来营业额。

你如果真这样做,很可能是要吃大亏的!

因为,进店率,不是测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无数人踩坑之后才明白的底层真相。

这不是开玩笑,是我们社群里一位老板,用脚走出来的数据。他也是梅老板的学员,准备做小面,现在正在装修阶段。选址时,整整两个月跑遍多个商圈和社区,数人流、记进店人数、做调研、写报告,一手一脚地把数据搞了出来。

每次考察商圈,他都会写一个很详细的调研报告并且分享到社群里,各位看看这些报告:

关键是每个报告有非常详细的人流数据,甚至进店率数据。

就这股认真劲,我估计超越了99.99%的人了吧。

光看他的报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不知道各位看完会有什么收获,以后有机会我会分享我看到的一些东西。

进店率相差50倍

商圈店名总人流总进店进店率简要点评东盛广场娄**八浇29816254.3%早餐唯一选择,主动线刚需垄断陈家镇老**面馆1,39357841.5%网红装修+本地信任,社交裂变传播听海路重庆小面1,28918114.0%产品性价比高、老板亲和、亲民氛围东盛广场和*面馆236229.3%老社区深耕十年,有稳定复购浦东新区*小面3,3771394.1%位置尚可但吸引力不足,竞争激烈万达*北面馆5,2851082.0%产品普通,动线非核心,人群分散万达川*面馆5,133611.2%产品杂乱、无亮点、形象老旧

最高进店率54.3%,最低1.2%,相差整整45倍。

这可不是统计误差,这是商业实战里的生死分水岭。

你以为是“人流”决定一切,

▍实际是:你有没有能力让人停下脚步、走进来、并且留下来。

“娄**八浇”能做到54.3%,是因为:那条路上早餐时段就它一家能吃热饭。人饿了,又没得选,高进店是必然。

这就是商业中最朴素的稀缺原理——你是刚需唯一供给方。

听海路的重庆小面,老板不刷单,不喊口号,只是笑着卖面。

门口免费豆浆、内场整洁、价格实在,你一走近就想点点什么。

他的进店率14%,不是靠流量,是靠产品和老板经营带来的信任感和值得感。

万达的川*面馆,一天五千多人经过,但只有61人走进来,进店率1.2%。

为什么?菜单像拼盘,视觉像路边摊,价格没优势,空间无氛围。

顾客不是不饿,是觉得你不值得吃。

这就是“有流量但没转化”的真实图景。

陈家镇的“老*堂面馆”,藏在一个200米深的小巷子,连店铺和门头都没几个人能看到。

但它的进店率高达41.5%。为什么?

网红风装修,年轻人一拍就发朋友圈;装盘精致、产品丰富,一碗面卖到38元却毫无怨言;没投放、没广告,全靠老顾客带新顾客,口口相传。

你以为它走的是市场逻辑,但按照老板的分析,其实它靠的是“社会规则”:熟人推荐比广告更可信,值得一试比折扣更有力。

所以,这个店本质上不是开在路边,而是开在别人的嘴里。

对不起,它不能提前算清楚。

进店率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参考值”。

它跟你的品类,产品,菜单、服务,环境、员工气场、卫生、体验。。。都有关。

它是一个综合输出的结果。

就像打篮球,不是你身高决定你得几分,而是你敢不敢抢板、投篮、跑位。

进店率是门店运营力的结果,而不是选址评估时的拍脑袋的输入。

不要幻想蹲点一小时 × 客单价 = 我能赚多少钱。做生意很忌讳线性思维。

可以试着这样估算:

这条街上有没有我能成为“唯一”的时段或品类?有多少人是我的目标用户,而不是路人?我能不能在开店前把产品、装修、体验做好内测?有没有周边熟客可能带动口碑转化?

以及最重要的:

那些高进店率的店,往往不是开在最热闹的地方,而是开在最值得被信任的位置。也可能是街道上上最亮的门头,还可能是熟人嘴里的那句“那个店,你一定要试试”。

记住这句话:

▍人流决定你看见多少人,进店率决定多少人想看见你。

对进店率的认识,也是你对店铺运营的认识。

如果你身边有人还在靠拍脑袋估算营业额,记得把这篇文章转给他。

来源:开店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