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谈什么是作文的时候曾说,作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其范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并且说,这样扩大范围,练习的机会多,思想可以少拘束,因而对教和学都有好处。这样说,好像我是轻视甚至反对课堂作文的,其实并不然。事实是,课堂作文自有它的
七 课堂作文的练功
前面谈什么是作文的时候曾说,作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其范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并且说,这样扩大范围,练习的机会多,思想可以少拘束,因而对教和学都有好处。这样说,好像我是轻视甚至反对课堂作文的,其实并不然。事实是,课堂作文自有它的可取之处,我们不只可以利用它,而且应该好好地利用它。
这样看,理由也很有一些。以下先说消极方面的。
(一)课堂作文是采用他人命题、自己成篇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像是违反自然,却有客观需要作为基础。人住在社会中,人与人有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些事,甲需要乙代做或乙需要甲代做,这代做的事之中显然也要包括作文。远在汉朝,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写《长门赋》,换来黄金,应该说是由陈皇后命题的。同样,祢衡作《鹦鹉赋》,也不是自己的兴之所至。后代这类事就更多了,最集中的表现是科举考试及其准备,文题都是别人拟定的。应科举考试是作八股文,当然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总要承认,当年许多文人,如归有光和方苞,确是从这里学来技巧,受到锻炼。总之,他人命题、自己成篇的形式,无论从需要方面说还是从成果方面说,都未可厚非。
(二)一个不十全十美的办法总比没办法好。课堂作文不是十全十美的办法,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代替这种办法。作文,想来不是人的本性所需要,因而要练习就不能不规定个办法限制如何做,这结果就产生了课堂作文。不想作,任性而行就不会有练习的机会;针对此情况,所以命题,限期完篇,总是出于不得已。既然不得不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接受它。
课堂作文不可轻视,还有积极方面的理由。
(一)它是个很好的练功场所或办法。随着命题的千变万化,个人意趣的千变万化,在一两千字的狭小范围之内,文笔却可以受到各式各样的训练。题材,上天下地,外界己身,泰山沙粒,现实梦幻,无不可写。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无不可用。其他如布局、措辞、层次、穿插等,也都有任笔锋驰骋的余地。这种扩大练习领域的好处,主要来自他人命题(假定命题是妥善的);如果不用命题作文的方式,凭个人观感写,题材范围就会小得多。
(二)这个练功场所,从外表看,性质单调,都是照题发挥,首尾成篇;范围大小有定,每篇一两千字:像是相当死板。但是,只要能够练而见功,它就可以扩而充之,靠基本功应付各种情况。譬如说,推扩到实际,可以放大,写大部头著作,可以缩小,写备忘、便条等。这有如练武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像是很板滞,及至练成,就可以相敌手之机而变化。
(三)课堂作文,效果高低,要由许多条件来决定。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承认,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它总不至于毫无成效。就我个人说,小学、中学阶段,两周一次,坐冷板凳,面对黑板上的文题凝思,然后起草,抄清,交卷,当时确也感到是负担,可是后来想想,在思路的条理和表达的清晰方面,它多少总使我领悟到一点什么。我自信是消极应付混过来的,尚且有所得,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但我们也要承认,就实况说,课堂作文的效果还不像希望那样的好。这自然有不少作文课以外的原因,但课堂作文有待于改进总是事实。怎么改进呢?为了减少端绪,这里不说学制、师资、读书等问题,只谈作文。前面说扩大范围、解放思想有好处,课堂作文求改进,就是要化“拘”为“放”。
所谓放,我的想法是这样。
(一)要时时记住,课堂作文是写作练功的场所,是“备用”,不是“应用”。这虽是认识方面的事,看不见,摸不着,却很重要,因为这样想,就可以:(1)扩大练习领域。比如坐科学京戏,演出是应用,在练习场所练功是备用;演出,你也许只扮诸葛亮,至于练功,你就既要能扮诸葛亮,又要能扮司马懿和王平,甚至老军和龙套。课堂作文也是这样,你既要练习写给朋友的信,又要练习写宣言和社论,纵使你毕业之后,永远用不着写宣言和社论。练习的花样多,笔下的技能就会得多,这是好处之一。(2)可以放胆写,不怕错。理由用不着多说,因为不是应用,家丑不至外传,提起笔就不必畏首畏尾。这有如学习书法,初学,可以淋漓奔放,及至有了基本功,求严整精炼就比较容易。
用各种体裁练功,放开笔写,是初步。这阶段在写的方面像是有些乱,却应该有个单一的要求,是通顺,就是说,内容层次要清楚,言之成理;表达方面没有词汇、语法等错误。
(二)通顺之后,还要怎样练功呢?我的想法,可以试试向高难处发展。这好比练杂技,一定要在练习场上轻易地做好更高更难的动作,到演出场所才可以应付裕如。课堂作文的高难练习,可用的办法相当多,这里作为举例,只谈两个方面。
(1)可以于写法的变化中锻炼巧思。这方面的办法是数不尽的。同一个题目,可以练习用不同的写法写:比如一篇是扣紧题写,另一篇是离题写;记叙的题目,偏偏以议论为主,议论的题目,偏偏以记叙为主;等等。同理,记事的文章,可以一篇按时间顺序写,另一篇不按时间顺序写;说理的文章,一篇用赞同的态度写,另一篇用反对的态度写:等等。这样多练习,日久天长,就会领悟到,原来文无定法而笔下却可以有妙法的道理,如果说作文还有什么秘诀,这大概就是秘诀吧?
(2)还可以于写法的限制中锻炼巧思。昔人写作,有些花样近于文字游戏,要求在多种限制中仍能行所无事,巧胜天然。比较突出的如五言长律的联句,一人两句,第一句要是前一联的对句,第二句要是下一联的出句(就是既要受前一个人的束缚,又要给后一个人以束缚);诗的次韵,凡是押韵的字都要与另一人的诗相同;还有所谓“白战”,作某种题材的诗,限定有些常用的字不许用;最离奇的还有八股文的“搭题”,比如题目既不是“学而时习之”,又不是“不亦说(悦)乎”,而是“时习之不亦”。这类士大夫的消闲之事是历史的糟粕,当然无价值可言,不过就其为一种练习写作的方法说,却仍然值得借鉴。这道理就是,高难的能够不费力地应付过去,到日常应用,需要写的都是没有限制的,自然就轻而易举了。课堂作文怎么利用这种办法呢?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字数,大题可以要求不超过若干字,小题可以要求不少于若干字;某一题目,偏偏不许照常规写(如题目是“我的老师”,限定不写人);一篇议论文,要求开头就提出结论;有些不妥当而常用的词语、句式,限定不许用;等等。自然,这类近于文字游戏的练习,要注意不可多用,尤其不可早用;还有,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时刻记住,这是练功,至于应用,那是处理实务,是必须郑重其事,用最适当的方式写的。
最后提一下,课堂作文是好的练功办法,练功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则不限定在功成之后,也不应等到功成之后。最好是一面练,一面用,课堂与广大的外界结合,那就可以事半而功倍了。
八多读多写
前面谈了有关作文的概括知识,到这里才算言归正传,谈谈怎么样才能够学会写。很多有志的年轻人以及不年轻的人,比如教师和学生家长,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希望有谁能传授个秘诀,使学生不费力而言下顿悟。有没有这样的秘诀呢?有,只是不是不费力的秘诀,而是费力的秘诀,说来平常,是“多读多写”。
这自然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果常谈切合实际,即使听来不新奇,我们也只好承认它。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当然,承认秘诀只是多读多写并不是什么称心的事。不久前,连续两次,有年轻人来问准备高考的事,说旁的几门课温习得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语文怎么样才能考好。我说,我不知道出题的同志怎样出题,比如说,一类是偏于考记忆的,内容出于课本,你就要温习课本;另一类不出于课本,甚至有意躲开课本,而考语文能力,如作文、正误等,温习课本自然用处不大。可惜此外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我这样答,等于说没办法,很抱歉,但这是实情,也只好这样说。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查词典,不念语法修辞书,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而且绝不会把“坐车”说成“车坐”。何以能这样?只是因为“熟”。学作文也是学语言,虽然这语言是与口语不完全相等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是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办法,对于学习作文都适用。比如一种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表达,意思复杂些,句与句要怎样联系,这说是有规律可循自然也不错,但是拿起笔,实际去写,你就不能先去请教规律,而要听从你熟悉的常用的表达习惯。这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熟”养成的,而熟则来自多读多写。
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多读,要费时间;多写,也要费时间。所以前面称之为费力的秘诀。费力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管上学还是工作,现在都事情多,任务重,多拿出时间有困难;二是多读多写,天天如此,有始难终,难免烦腻。时间少,所以古人有三余三上之说,意思就是挤时间。可能烦腻而不得不做,也只好硬着头皮,锲而不舍。
其实,也还有办法可以不硬着头皮。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这在最初或者要努一把力,譬如说,无论如何忙,每天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比如三五十分钟吧,读,写。日久天长,少则1年2年,多则3年5年,读多了,所得之中会逐渐生出需要,生出乐趣;写多了,难化为易,也会感到有所得,因而也就有了需要,有了乐趣。及至感到需要,感到乐趣,说句夸张的话,你就是想戒除,恐怕也难于做到了。
作文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也许是个笨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是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作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
九熟练与知识
上一节说多读多写是学作文的灵丹妙药,推想不少读者看了会感到不满意。不满意可能有各种情况。(1)想买的是新发明的特效灵方,看看招牌,卖的却还是祖传狗皮膏,未免丧气。(2)因为想快,所以才来问你,得的答复却是快不了,真是大失所望。(3)作文是学语言,语言有规律,不提规律而强调多读多写,轻一些说是少慢差费,重一些说是老框框误人。可能还有(4)(5)等,难于列举。已举的三种,(1)(2),所供非所求,用不着辩解,暂可各行其是,对错留待事实证明。(3)涉及在语言的学习中多读多写与理性知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等问题,就目前说,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甚至很有分歧,所以需要多说几句。
为了头绪清楚,容易说明,(1)我们暂且把多读多写(熟)和理性知识(知)看作可以独立的两条路;(2)所谓理性知识限定组词造句的知识,即语法知识。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和学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分合”
“轻重”“先后”的问题。
分合问题和轻重问题是相关的,这里可以从分合说起。绝对的分也许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说相对的分,即重视或有意地重视一面而放松另一面。
小时候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上学,读,由《百家姓》、《三字经》而《四书》、《五经》,都是先背诵后开讲。讲,也只是释义,如《论语》“学而时习之”,只是说学了还要常常温习它,并不说“学”和“习”是连动结构,“之”是代词作宾语。写,比如准备对对子,先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也只是死背,不说“云对雨”是名词对名词,“晚照对晴空”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是特别重视“熟”的一方面,放松甚至不管“知”,即组词造句规律的一面。
相反的做法,就现在说,即只讲组词造句的规律而不读不写的自然没有,因为语文课的内容是既要学范文又要作文。问题在于怎样对待范文和作文。据说近年来有一种趋势,或者缩小一些,说有些从事语文工作的人和学习语文的人,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愿意在语文的学习中找到多快好省之道。
希望费时不多而收获不少,博览经史子集、熟读《史》、《汉》一类的老办法自然不能用,于是就想到语言规律。这像是纲,有概括力,如果能够纲举目张,则结果必是闻一以知十,张口执笔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岂不很好?这样想,表现在教和学上是把相当多的力量用在语句分析上,某一词、某一语、某一句是什么结构,某一结构表示什么意义,宜于怎样图解,有什么相关的对错规律,甚至向更深远处发挥,两种邻近的形式怎样画界,各专家有什么不同看法,等等。这是特别重视“知”的一面,即使本意并不想忽视多读多写,而事实上总不能不放松了多读多写,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多买了油就不得不少买醋。
死背的办法往矣,可以不去管它。以知统熟甚至以知代熟的办法是新的,我们不能不考察一下,效果究竟如何。我没有多的统计材料,但我有时听见年轻人说,他觉得这方面的知识太复杂,题目太难做,功课压着,没时间念课外书,有时拿起笔,有点意思也不知道怎么写。我推测,有这种苦恼的年轻人一定不只三五个,因为我自己的经验,学会语言,读别人写的能懂,自己有什么意思能说能写,主要不是从能够分析语句、记得语法规律来。这有多种理由。(1)学语言同学数理化不一样,主要不是学所以如此说之“理”,而是学所以如此说的“习惯”。所以如此说,有时像是有理可讲,而常常是无理可讲。记得前几年,“恢复疲劳”的说法像是出现不久,有的同志口诛笔伐,认为不通;我说,看有多少人这样说吧,如果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只好接受,纵使不心甘情愿。一位同志不同意我的向势力屈服的态度,举出逻辑的理由来,我说,要讲逻辑,“救火”早该死亡了,所以不死者,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说,只好接受。大家都这样说,即所谓习惯。理容许类推,习惯常常不容许类推,例如你不能由“锁门”类推而说“钥匙门”,不能因为“好容易,好不容易”同义类推而认为“很高兴,很不高兴”同义。理不可靠或不十分可靠,只好学习惯;学习惯,除“熟”以外还有什么办法?上一节曾说小孩子学说话的情况,他们一不上课堂,二不查词典,自然更不讲语法,只是随着大人瞎嘟嘟,渐渐也就学会了,而且绝不会把“坐车”说成“车坐”。到他们已经说惯了“坐车”的时候,你给讲讲这是动宾结构,要动在宾前(可惜这条规律也不是处处可行),自然也无不可,但用处总的不大的。(2)析句,图解,如果真能够指导语言运用,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个问题,就目前的语法学水平说,有不少语句还不能分析,至少是没有定论,怎么运用?(3)假定已经定了论,成为明确的规律,我们总要承认,一切语法规律都是概括的(如名词可以用形容词修饰,并不说某一名词可以用某一形容词修饰),容许例外的(如主在谓前,容许主在谓后)。这样的规律,即使能下达,也常常不能判定某具体说法的对错(如“解放问题”错,并不是因为违反语法规律)。(4)有人问你,要答话,或者有点什么意思,需要写出来,你总不能先查核规律,而要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当机立断的本事自然只能来自熟。(5)讲规律,不得不大谈结构的威力,其实,如“办事”是动宾,“办完”是动补,显然不是因为先辨清结构才能确定意义,而是因意义而判定结构。(6)解放初期,吕淑湘、朱德熙二位先生写了《语法修辞讲话》,就理而通于实用说,这是个创举,也实在做得切实细致,很多人认为确是可以作为治文病的良药。可是效果如何呢?三十年过去了,文病似乎并未显著地减少以至接近绝迹,《语法修辞讲话》尚且如此,其他未必切合实际的知识就可想而知了。(7)记得同搞语法的同志谈过不只一次,听话,看文章,碰到错误的说法,总是先直观地感到它不对,至于为什么不对,那要后一步,思索一下,才能说出这不合什么法,而更多的是不合习惯。这可以说明,就是在判定对错上,占上风的仍旧是习惯,不是知识。
以上是说,在学习语言方面,知的作用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大。问题还不到此为止,因为过于强调知,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张地盘,侵犯熟。几个月以前,一个念业余什么学校的年轻人来,求我帮她分析一个文言句子。句子结构复杂,不好办,我就问她分析这个做什么。她说是老师要求全篇都分析,这样掌握了结构规律,学通文言就容易了。这位老师的办法自然过于极端,不宜于当作概其余的例,但它足以说明一种情况,是这样强调知,纵使并不有意地压低熟,也难免产生两种不可忽视的影响:(1)许多时间让分析结构占去,多读多写自然更难做到;(2)有时更严重,使学的人感到如坠五里雾中,越学越莫明其妙。
那么,知在语言的学习中就毫无功用吗?据我所知,有些同志是这样看的,还常常举出理由,说司马迁、鲁迅等都没学过语法。这自然也是事实,不过我们也要承认,他们虽然不背法条,却由于精熟,心中自有未曾察觉的清清楚楚的法。一般人没有他们那样精熟,心中没有那样清清楚楚的法,拿起笔,从心所欲就难免出毛病。这毛病,可以只用熟的一味药治,但我觉得,为了收效快,效果稳定,总不如双管齐下,用熟和知两味药治。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或者要产生疑问,因为在对待知的态度上,我像是出尔反尔。其实,这里的问题还是前面谈过的两者的分合、轻重、先后的问题。开门见山地说,我的意见是这样:(1)在分合的问题上,只熟不知的办法不合算,多知少熟的办法不适当,合理的办法是相辅而行。(2)在轻重的问题上,至少就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说,熟宜于重,知宜于轻,就是说,宜于在熟的基础上学些知识(也就是语言大致通了,然后借理性认识之力使之更严密、更巩固、更有条理)。(3)在先后的问题上,熟应在先,知应在后。比如在中学讲些语法知识,一位语文专家主张可以放在高中,如果语文课得到改进,高中学生的语文程度“大致通了”,我同意这种看法。不在学校的,如果多读多写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能够找一两种讲汉语知识的书看看,对于提高语文程度一定有好处。此外,怎样教、怎样学、量多少等问题当然还需要研究,这里不想多说;一个总的认识是重要的:知是辅助力量,不宜于喧宾夺主。
来源:为天地立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