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每天都在关注那温暖蓝色的公号标识,第一时间便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平台,我开心得几乎跳起来——这可是步入中年的我正式“面世”的第一篇文章啊。
2022年9月29日,我投稿的一篇文章《今年你挖洋芋了吗》,在《青海读书》微信公众号发表。
因为每天都在关注那温暖蓝色的公号标识,第一时间便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平台,我开心得几乎跳起来——这可是步入中年的我正式“面世”的第一篇文章啊。
几天来的忐忑不安瞬间调频为欢欣喜悦。
立马转发给家人、好友。
这篇文章因为是在挖洋芋季写的,引起很多读者共鸣,阅读量突破两千,这给我莫大的鼓舞——写作路上,我追上了第一束光。
追光
是的,《青海读书》是我写作路上的第一束光,也是最明亮的光。
2022年初,我从朋友转发到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看到“青海读书”,对这个本土微信公号一见倾心:好亲切好励志的名字,朝气蓬勃的平台,咱们青海也有这么好的文学公众号,相见恨晚。
从此开始关注,成为千万个粉丝之一。每天看公号文章成为习惯。
在好友的鼓励下,当年9月终于从观望者到写作者。因为那个国庆假期恰逢疫情,不能回老家挖洋芋,突然想写“挖洋芋”,于是有了第一篇作品。经过仔细打磨后小心翼翼投稿。
想到了处女作会“落选”,不能过稿,所以文章顺利发表并受到平台和读者认可后,我的激动可想而知,继续写作的信心倍增。
于是开始写作和投稿第2篇、第3篇、第4篇……
从此,我便一直追着这束光前行,三年来,已在《青海读书》平台投稿文章近80篇。
热爱写作,源自看书的爱好。如果说读书时输入,那么写作便是输出。
最初的写作是学校布置的作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给自己额外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写日记。
那会可没多余的本子,我就突发灵感将日记写到旧日历本的背面。
小小的、纸质很差的日历本,歪歪扭扭的字,流水账式的记录,承载了我的童年和最初的文学梦想。
给自己布置的这个作业,我一坚持就是9年,高三那么忙还是每天不落。
上大学有大把的时间了,反而开始荒废,日记变成周记、散记、随记。
散记、随记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毕业后、入职后、结婚后,我喜欢记录一切有意义的、难忘的大大小小事件,包括孩子的成长记。
一路写作,一路热爱。
但从来没有尝试投过稿,总觉得投稿、发表离我很遥远。
《青海读书》这个像邻家姐姐般亲切的媒体公号,为我投下温柔的光束,她很明亮却不刺眼,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散发着光芒,给人以力量。
我放下所有拘束去追光。坚定地迈出一个写作者的第一步。心中埋藏已久的文学梦想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
从第一篇投稿到后来的频繁投稿,再到纸媒投稿,《青海读书》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从一个写作小白成长为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海西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引领
青海读书会是由青海媒体人、青年作家刘志强于10年前发起,青海在线文化传媒主办的青海最早成立的网络文化艺术组织,是西宁市阅读推广人联合会理事单位。
读书会为青海文化传播、青海文旅宣传、青海美食推介、文化艺术品鉴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荟聚了很多爱好文艺、文学的民间写作者。
如果说《青海读书》是一束光,80后会长刘志强就是那个执火把的人。
他举着火把带领我们前行,我们走得慢了,他会放慢脚步等待。如果有人试图放弃,他很耐心地鼓劲打气。
他像个家长一样经常和我们这些追光的“孩子”拉家常,他让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互学互促,共同进步。
刘志强老师曾是青海省摔跤冠军,现在又是青海媒体界的佼佼者,成事者勇毅也。他已出版两本著作,写作对他来说好像从口袋里往外倒东西一样简单。
但我们都清楚,一切看起来的毫不费力,一定是曾经的特别努力。
追光者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青海读书会的文友就是这样相互鼓劲、呐喊助威一起往前走的一群人,这些追光的“异类”,聚到了读书会“大本营”。
他们不甘心退休了就躺平,不甘于只围着家务、孩子和工作转,他们想要活出自我,想挑战难度,想“没事找事”,想充分挖掘一些可能。
他们在领头羊刘志强老师的带领下聚到一起写啊、读啊,越陷越深,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在浮躁、焦虑的环境中硬是营造出一方书香之气。
祁万红老师,文友中的暖心大哥,我们的每篇文章都会得到他认真走心的评论,让大家感动又增添信心。而他本人也是文章高手,写人写物写景都是一绝,此外他还是读书会秘书,主动承担了很多读书会行政工作。
薛海梅老师,教师岗位退休,她的身上和文章里都能看到为人师表的严谨和从容,她在分享会上的侃侃而谈,还有栩栩如生的画作让我印象深刻。
白云老师,教师岗位退休,她的人和她的文章一样温暖细致,无波无澜,却总让人感动感慨。她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有擅于表达美的心灵,更有记录美的好文笔。
珍珠老师,我的闺蜜、战友,我写作的坚定支持者,喜欢播音擅于播音的主播,平台文字用她的声音流淌到很多人耳朵里、心里,我们一起追光,相互点亮。
扈凤武老师,写的文章精致而细腻,写美景好像身临其境,写美食则让人口水横流不止。她女儿也是读书会会员,也是写文高手。她还在以身作则引导刚上小学的外孙写日记,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陈志芳老师,读书会副会长,从医生岗位退休,“弃医从文”,拿笔和拿手术刀一样精准敬业,文字驾驭能力很强,在写作训练营中精品频出,令人侧目。
一叶禅老师,又会看病又会写文又会画画,是多种技能集一身让人羡慕嫉妒的超能文友,极擅长用生动的文字挖掘青海本土文化。
唐石老师,读书会资深会员,是又会写诗又会写散文且口才很好的全能作者,还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经常参与组织读书会活动。
张正印老师,山东籍文友,随儿子到青海定居,很快适应和融入高原生活,他写自己的军旅生涯,写现在丰富美好的退休生活,是文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看起来那么年轻吧。
李少云老师,读书会老大哥,擅长写小说,他的作品中常常渗入本土文化,很接地气,读之难忘,而同时他的摄影技术在我看来已达到专业级别。
张凤英老师,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医生,她是我见过最会写文章、最爱学习、最爱笑、最乐观的医学工作者。
刘文梅老师,从大草原走出来的写作者,胸襟宽广、热爱生活、从事医生职业都给了她很多写作灵感,文章如草原格桑花积极向上、香气宜人。
祁雪梅老师,二孩妈妈,乐天派,擅于从生活点滴中挖掘写作素材,勤勉阅读输入和高效写作输出让她高速进阶、不断成长。
李林老师,贵德中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喜欢和擅长用细腻洒脱的文笔记录贵中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他还影响和带动学生进步进取,桃李芬芳。
小段老师,忙碌的上班族,晋升为妈妈依旧笔耕不辍,热爱写作、擅长写作的努力追光者,她是会员们的开心果,是很有潜力的年轻创作者。
李玫老师,是军嫂,极富文字功底的文学爱好者,总能以冷静的视角表达独特的观点。
白雪老师,生活在青海的甘肃籍文友,小说、散文都能信手拈来,加入读书会时间不长,但她以持续写作、快速成长赢得队友青睐。
马春花老师,文字在她笔下如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澈隽永,不疾不徐,生动表达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张诚老师,集聚冷静、幽默、智慧于一身,擅于写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选手。
还有米春芳、祁万强、李晓虹、刘志兰、王青云等很多才华横溢的师者文友,以及编辑赵海燕、李欣月,写作者曹得霞、沈子荣、梅子、肖艳、司金婷、祁海萍、李成云等年轻老师,他们为读书会注入了强大活力和新鲜血液。
可爱可敬的同行者,有你们真好。
写作有时很枯燥,忙里偷闲码字很辛苦,打退堂鼓时,看到你们在努力奔跑,我赶紧收拾情绪迎头赶上。
愿追光者终会光芒万丈!
天脑蛋,青海门源人,海西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