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家近日揭开了肠道"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发现一种名为"恶臭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的真菌可能对抗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不过该研究尚处早期阶段。
科学家近日揭开了肠道"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发现一种名为"恶臭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的真菌可能对抗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不过该研究尚处早期阶段。
这种被称为严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疾病困扰着全球超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该病旧称非酒精性脂肪肝)。它不仅会导致代谢紊乱,还可能引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瘢痕形成),其晚期阶段被称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尽管该病流行率高,目前美国FDA仅批准了一种疗效有限的特效药。
在5月1日发表于《科学》期刊的最新研究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姜长涛教授团队发现,恶臭镰刀菌展现出"真正神奇的独特疗效"。目前该真菌仅在实验室的小鼠实验和人类临床样本中验证效果,团队计划进一步开展人体研究。
肠道真菌:被忽视的"暗物质"
此前研究已知肠道菌群会影响MASH发展(因为肝脏持续接触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但具体作用机制仍是谜团。相较于被深入研究的肠道细菌,真菌因营养需求复杂、实验室培养困难(其孢子易通过空气污染样本)而鲜为人知。姜长涛教授向媒体表示:"肠道真菌常被称为肠道微生态中的'暗物质'"。
突破性培养技术
研究团队从中国五地区采集100份粪便样本,采用创新培养系统模拟真实肠道环境:将浸入粪便提取物的芯片置于扩散室,通过特殊膜结构实现营养渗透而阻隔微生物逃逸。东北大学生物学教授Kim Lewis(未参与研究)评价这种"精巧培养"技术为分离不同真菌物种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还整合了全球八国肠道真菌研究数据,结合空气样本对照排除污染物,最终确定恶臭镰刀菌是跨地域、跨饮食结构人群肠道中最常见的适应性真菌。姜长涛指出:"城市居民肠道菌群多样性通常低于农村居民,可能与自然环境接触减少和抗生素使用增加有关。"
动物实验显奇效
在高脂饮食诱导MASH的小鼠实验中,接受两周恶臭镰刀菌治疗的组别虽体重未减,但肝脏重量显著降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轻,相关生化指标改善。深入机制研究发现,该真菌能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活性,从而减少特定脂肪生成。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小鼠和神经酰胺补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制。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姜长涛表示,该研究"对开发靶向肠道真菌的临床治疗策略具有重大意义"。Lewis教授则认为这一"意外发现"为利用未知肠道微生物对抗人类疾病开辟了新思路。下一步,团队计划开展人体试验,并探究其他肠道真菌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知新了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