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的早晨总是特别安静,这个季节,露水打湿了门前的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拎着菜篮子去赶集,远远看见李大婶蹲在路边,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村里的早晨总是特别安静,这个季节,露水打湿了门前的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拎着菜篮子去赶集,远远看见李大婶蹲在路边,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大婶,这么早就出来遛弯啊?”
李大婶没回头,只是用手指了指地上,“你看这是啥?”
我凑近一看,是个深褐色的钱包,皮质有些开裂,但看得出是好东西。李大婶犹豫了一下,把钱包捡了起来。
“这肯定是谁掉的,得赶紧送到派出所去。”李大婶翻开钱包,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沓钱,还有一张身份证。
“三万整。”李大婶点了点,“是个姓王的,估计是昨晚回来的城里人。”
我们县城不大,但最近几年发展得挺快。老村子周围盖起了不少小区,城里人周末来这边避暑的也多。捡到钱包这事在平日里不足为奇,但三万块可不是小数目,至少对我们农村人来说。
李大婶把钱包装进了衣兜,“我先回家跟老头子商量一下,再拿去派出所。”
“这还用商量?”我笑道,“做人嘛,不就得讲个良心。”
李大婶摆摆手,脸上带着微妙的表情,“有时候,良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我没多想,继续赶集去了。李家的事,总归是别人家的事。
三天后,村口的小卖部成了新闻中心。
“听说了吗?李大婶前天捡了三万块钱,上交了!”王婶一边打开冰柜拿饮料,一边说。
“可不是嘛,人家钱包主人还特意送了锦旗来,电视台都来拍了。”老张接过话茬。
我倚在门口,喝着冰啤酒,“那是应该的,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问题就出在这儿。”小卖部老板娘探出半个身子,压低声音,“李大婶儿子可不这么想。”
小卖部老板娘的消息总是很灵通,她家小店就在村口,谁家有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李大婶那儿子在县城开小超市,听说经营不善,欠了不少钱。知道他妈捡到钱后,立马骑摩托来村里了,一见面就是臭脸。”
“大公无私,拾金不昧,多好的事啊,他有啥可不乐意的?”我问。
“他说他妈傻,那种无名钱包谁知道是谁的?捡到就该是他们家的运气,交上去图啥?”
“这哪是什么运气,那是人家的血汗钱。”老张不以为然。
我放下酒瓶,沉默不语。李大婶儿子这性格我是知道的,从小就爱占小便宜,在学校时就仗着个子大欺负同学。说来也怪,李大婶和老李头都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儿子怎么就长歪了?
当然,这话我只敢在心里嘀咕。
那天晚上,我正在院子里乘凉,听到隔壁李家传来争吵声。他家虽然隔着两户,但夏夜静谧,声音格外清晰。
“你就是太实诚了!三万块啊,咱家攒三年都不一定有!”那是李大婶儿子的声音。
“捡人家的东西还留着,这算什么?”李大婶的声音很坚定。
“算什么?算你运气好!那钱本来就是无主的,谁能证明钱包是人家的?”
“钱包里有人家身份证呢。”李大婶说。
“那你可以把身份证寄回去啊!钱就当是捡到的。”
“做人不能这样。”李大婶的声音开始疲惫。
“做人怎样?我告诉你,我们店快撑不下去了,上个月又亏了一万多。你知道我每天被催债的人追得有多狼狈吗?三万块就能解我燃眉之急!”
“借钱给你行,偷别人的钱,万万不行。”
“借给我?你哪来的钱借给我?”
一阵沉默后,李大婶低声说:“我和你爸这些年攒了点养老钱…”
我默默地站起来,走进屋里。有些话不该听的。
第二天,我在村口碰到李大婶。她看起来很疲惫,眼睛红红的。
“大婶,没事吧?”我问。
李大婶勉强笑了笑,“能有啥事,就是昨晚没睡好。”
我点点头,没再多问。其实村里人心照不宣,谁会没听到李家昨晚的争吵呢?但谁也不会当面提。
“对了,那个丢钱包的人有消息了吗?”我转移话题。
“来过了,”李大婶的眼睛亮了起来,“是个做生意的,说这钱是准备付供应商的,丢了可就麻烦大了。他一连声谢我们,还硬塞了五百块钱感谢费。我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这下好了,好人有好报。”我由衷地说。
李大婶脸上的笑容忽然僵住了,“可我儿子…”她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我装作没注意,又聊了几句家常,告别了李大婶。
心里却想着,李家儿子难道还在为这事生气?都几天了。
周末的时候,村里的广播喇叭响了起来。我们这儿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手机,但村委会有重要事情通知,还是习惯用那老旧的广播。
“请村民们注意,下午三点在村委会前广场举行表彰会,欢迎大家参加…”
表彰李大婶的,我想。
下午两点半,我早早来到了村委会。广场上已经拉起了横幅:“弘扬社会正气,表彰拾金不昧好村民”。
我在人群中寻找李大婶的身影,却没看到。倒是看见李大婶的老伴儿,老李头一个人站在角落,神情复杂。
“李叔,大婶呢?”我挤过去问。
“她…”老李头欲言又止,“她去县城了,说是儿子那边有急事。”
我有些诧异,“这么重要的表彰会,她怎么会不来?”
老李头摇摇头,眼中满是无奈。
表彰会还是照常举行了。县里的领导来了,还有电视台的记者。他们念了李大婶的事迹,还颁了一个”拾金不昧道德模范”的奖状和五百元奖金。老李头代为领奖,场面有些尴尬。
仪式结束后,我和几个村民围着老李头问情况。
“实不相瞒,”老李头叹了口气,“昨天晚上我儿子又来了,嚷嚷说这钱应该归他。我们都不同意,他就把他妈拉走了,说是去县城谈…”
“谈什么啊?”有人问。
“他说要我们把养老钱给他,还说什么我们老两口以后跟他们住…”老李头的声音越来越低。
大家顿时沉默了。在农村,养老钱是老人的命根子。子女再孝顺,也不会轻易动父母的养老钱。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人再没见到李大婶。老李头每天出去干活,回来做饭,日子过得好像和以前一样,但眼神里却带着心事。
第五天的早上,天刚蒙蒙亮,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
打开门一看,是李大婶儿媳妇林艳。她穿着睡衣外套,头发凌乱,眼睛红肿,看起来像是一夜没睡。
“出什么事了?”我问。
林艳突然”扑通”一声跪在我家门口,哭了起来,“求求你,帮我去找李大婶吧!我实在是没脸见她…”
我赶紧把她扶起来,领进屋里。泡了杯热茶给她,问清了事情经过。
原来,李大婶被儿子带回县城后,儿子就软硬兼施,想让老两口把养老钱拿出来救急。李大婶不同意,儿子就发了一通脾气,摔门而去。
“他这几天一直没回家,手机也关机了。”林艳哽咽着说,“今天早上,我收到了银行的催债信息。”
她颤抖着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赫然写着一笔十五万的欠款。
“他瞒着我借了高利贷…”林艳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高利贷在我们这儿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谁都知道,沾上了高利贷,就等于跳进了火坑。
“怎么会借这么多?”
“我也是刚知道,他去年超市经营不善,开始借小额贷款,后来越陷越深…那天我才知道,他想让公婆拿出养老钱帮他还一部分,可婆婆不同意…”
我叹了口气,“李大婶现在在哪儿?”
“回村了…昨晚我婆婆一个人走回来的,连夜走的,天亮才到家。”
我陪着林艳来到李家,看到老李头正在院子里劈柴,神情凝重。李大婶坐在门槛上,身上披着一件旧毛衣,尽管外面阳光正好。
林艳一见到李大婶,就哭着跪了下来。
“婆婆…对不起…”
李大婶愣了一下,伸手扶她,“起来吧,这是干什么?”
“都是我们不好,不该…”
“不该什么?”李大婶轻声问,“不该让我捡那钱包?还是不该让我上交?”
林艳低着头不说话,眼泪啪啪地掉在地上。
我站在一旁,不知该不该离开。这是人家的家事,可我又被林艳拉来作证。
李大婶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林艳,突然笑了,“你们以为我这几天去哪了?”
没等我们回答,她接着说,“我去了小武家,就是那个丢钱包的小伙子。”
我和林艳都吃了一惊。
“我问他能不能介绍些生意门路给我儿子。”李大婶说,“那娃人挺好,答应帮忙。”
林艳抬起头,不敢相信,“您…您还帮我们?”
李大婶叹了口气,“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村里人哪有什么秘密。我早就听说超市不景气了,可他不肯跟我说实话,总说’没事没事’…”
老李头走过来,在李大婶身边坐下,“你婆婆昨晚走了一夜的路,就是为了回来拿存折。”
“存折?”
“我们的养老钱。”李大婶平静地说,“十万块,攒了大半辈子。”
我心中一惊,“大婶,您不是说…”
“不是说不给吗?”李大婶苦笑一下,“可那毕竟是我儿子啊。”
林艳再次哭倒在地,“不行,婆婆,我们不能要您的养老钱…我们…”
“钱只是借给你们,不是白给。”李大婶的语气忽然变得严厉,“而且有条件。第一,必须拿去还债,而不是再做什么投资;第二,从今以后,你们夫妻必须每月固定往我们卡上存钱,哪怕一百两百也行;第三,这事不许告诉你公公,就说是你娘家帮的忙。”
老李头在一旁愣住了,“什么不告诉我?你刚才不是说…”
“我没说要拿养老钱啊。”李大婶朝老李头挤挤眼,“我是说我回来拿存折,可没说要拿哪个存折。”
我这才明白,李大婶原来还有另外的私房钱。在农村,这很常见,女人们总会有些丈夫不知道的小金库。
林艳跪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半晌,李大婶轻声说:“当年我捡到钱包,如果私吞了,或许能解一时之急。但做错了事,心里永远会不安生。今天我帮你们,是因为你们是我的亲人。可帮归帮,丢人的事,我们李家不做。”
我看着李大婶布满皱纹的脸,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儿子和良心之间,选择了两全其美的道路。
一周后,村委会前的公示栏上贴出了表彰决定,李大婶被评为”县级道德模范”。同一天,李家儿子主动来到村里,当着大家的面,向母亲鞠了一躬。
“妈,对不起。”他说,声音低沉却坚定。
李大婶笑着拍拍儿子的肩,“知错能改就好。”
当天晚上,村里人聚在李家院子里,摆了几桌酒席。席间,李大婶儿子端起酒杯,向大家敬酒。
“谢谢大家这些日子对我爸妈的照顾。我…我以前不懂事,只想着眼前利益。是我妈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做人的底线。”
大家都笑着举杯。我看向李大婶,她正擦着眼角,脸上却带着幸福的笑容。
酒席散后,我主动留下来帮着收拾。李大婶拉着我到一旁,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元钱。
“这是表彰会发的奖金,你替我交给村委会,就说是我的一点心意,帮助村里有困难的人家。”
“大婶,您自己留着吧,您这么多年辛苦…”
“钱是身外之物。”李大婶打断我,“人这辈子,名声和良心比什么都重要。”
我接过钱,郑重地点点头。
走出李家院子,夜色已深。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还在乘凉闲聊。我想起李大婶那句”名声和良心比什么都重要”,不禁在心里默默重复了一遍。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也许就是这样的朴素道理,支撑着人们一代代地生活下去。
钱可以再赚,但失去的信任和尊严,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后记:
那次事情过去一年了,李大婶儿子的超市经营开始好转。他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每月按时给父母寄钱。林艳也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帮李大婶种地、养猪。
村里人都说,李家有个好媳妇。
我有时会想起那个跪在我家门口的早晨,想起林艳红肿的眼睛和李大婶慈爱的目光。我明白,在那个危急关头,真正救了这个家的,不是那十万块钱,而是李大婶那颗坚守原则却又包容万千的心。
有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那些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
李大婶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们所有人一课。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一个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清晨,一个让人心酸又温暖的选择。
这就是生活,不是吗?
它从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坚守着那些最朴素的道理。
来源:彩虹泡泡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