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娜是中国人小李和巴基斯坦媳妇生的孩子,巴基斯坦媳妇胡美拉总是嫌弃小李,和小李离婚,找了一个巴基斯坦男子,却不料这个巴基斯坦男子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对她非常不好,经常打骂,胡美拉受不了就上吊了。
安娜是中国人小李和巴基斯坦媳妇生的孩子,巴基斯坦媳妇胡美拉总是嫌弃小李,和小李离婚,找了一个巴基斯坦男子,却不料这个巴基斯坦男子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对她非常不好,经常打骂,胡美拉受不了就上吊了。
小李一直非常牵挂自己的女儿,在不得已离开巴国以后,还持续给女儿外皮每个月寄两千元生活费,就是想自己的女儿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
小李向在巴基斯坦开厂的皮衣哥求助,希望能将女儿安娜顺利带回中国。
皮衣哥不负众望,回去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安娜的外婆家。
安娜的外婆非常善良,她很爱安娜,看到安娜就像看到自己已经失去的女儿。他们一家把小安娜照顾得非常好,穿得干干净净,脸上手上都干干净净。这让看到安娜的皮衣哥心里感到特别安慰。
然而,这一天皮衣哥再次去探望安娜,在临走的时候,在外婆怀里的安娜突然发声,向皮衣哥和萨拉曼要钱,她说她想去买糖吃!
安娜的这一举动,让人大吃一惊,皮衣哥对安娜说,要找你爸爸要钱。
智慧的皮衣哥,其实悄悄地向安娜传播了一个信息,要钱只能找自己的父母,而不是随意向外人伸手。
安娜的这一举动,让人很是忧虑,看来,带安娜回国真的是迫在眉睫了,安娜已经马上要到上小学的年龄,她再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为时太晚!
安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肯定不是外婆教的,而是她身处的环境就是如此!
在伊斯兰堡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很多巴基斯坦孩子说着乌尔都语,熟练地向不同面孔的游客伸出小手。
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通过甜美的微笑获得糖果,用楚楚可怜的眼神换取零钱,这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生存智慧",正在撕裂这些跨国家庭的教育防线。
在巴基斯坦市井文化的浸润下,当地儿童普遍将街头向陌生人要钱要物视为正常行为,在斋月期间索要“伊迪”(节日礼物)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
这种文化基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孩子的行为模式,安娜开始将索取等同于社交,把物质回应当作情感反馈,所以,向还是陌生人的皮衣哥和萨拉曼她习惯性地伸手索要!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8-12岁是价值观塑造的黄金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像海绵般吸收环境中的行为样本,形成终生难以改变的条件反射,所以,尽快将安娜带离那样得环境显得非常迫切!
中巴婚姻中,很多巴女的家庭像海绵一样,吸干中国老公的钱财,娶一个养一家成为常态。
像烧烤刘,一个人卖烧烤,养活岳父岳母一大家子人,他想带妻子女儿回家也遥遥无期。
另一个连一梦,已经沦落到街头乞讨,眼神怯懦胆小,幸而遇到皮衣哥,将她顺利带回中国开始新的人生。
小安娜,她的父亲李超群很爱她,爷爷奶奶一家也翘首企盼她的归去。她比一梦幸运,有一个爱她的外婆,外婆的家境也还不错,但是身处于那样的环境,她根本不能抵御环境这个大染缸的魔力。
这就要看安娜的外婆能不能给予小安娜真正的爱,爱她就要放手,让安娜回到父亲身边,回到中国,那样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不断地往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迁移。也许,安娜的外婆,在看了萨拉曼和夫人到中国的视频,内心会受到真正的触动,选择放手,让安娜回到中国!
来源:紫叶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