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西安网友在未央区老义烤肉(盛龙广场店)就餐时,用手机拍下令人不适的场景:店员将掉落在泔水桶中的肉串捞出,摘下肉块重新串制后放置在烤架上烤制,随后与其他肉串混放。拍摄者坐在紧邻烤炉的第一排,清晰记录下店员操作全程,称 “当时只觉得恶心,赶紧结账离开”
一、事件曝光:网友直击服务员捞出泔水桶肉串
(一)餐桌旁的“恶心一幕”:视频记录关键画面
5月12日,西安网友在未央区老义烤肉(盛龙广场店)就餐时,用手机拍下令人不适的场景:店员将掉落在泔水桶中的肉串捞出,摘下肉块重新串制后放置在烤架上烤制,随后与其他肉串混放。拍摄者坐在紧邻烤炉的第一排,清晰记录下店员操作全程,称 “当时只觉得恶心,赶紧结账离开”。视频中店员发现拍摄后短暂中断画面,却仍被捕捉到问题肉串混入正常食材的镜头。
(二)网络发酵:从地方热点到全城关注
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网友聚焦 “餐饮卫生底线” 问题,质疑 “泔水桶肉串是否已售卖给顾客”。部分本地美食博主跟进转发,话题登上西安同城热搜,涉事店铺评分在订餐平台骤降,线下门店出现顾客退单潮。有消费者表示 “再也不敢随便吃路边烧烤”,事件从单一门店问题升级为区域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二、市监部门介入:完整监控还原“1 分钟处置”真相
(一)48 小时极速响应:立案调查与停业整顿
5 月 13 日中午,张家堡市场监管所接到线索后立即立案,15 日依法责令店铺停业整顿。执法人员调取店内全角度监控,发现网友未拍到的关键后续:店员将处理后的肉串放置在操作台上不足 1 分钟,即全部捋入垃圾箱。监管部门强调:“监控录像完整显示,问题肉串未进入备餐区,更未接触收银系统,不存在二次售卖行为。”
(二)细节披露:还原 “捞出 - 串制 - 丢弃” 完整链条
通过逐帧分析监控,执法人员梳理时间线:19:23 肉串掉落泔水桶,19:25 店员捞出串制,19:26 放置操作台,19:27 全部丢弃。过程中肉串未经过调味、包装等售卖前流程,垃圾箱内残留物经抽样检测,未发现与在售食品交叉污染。市场监管所负责人表示:“我们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但调查必须以证据为核心,避免不实猜测扩大化。”
三、争议未解:视频断层与企业应对引质疑
(一)“被删除的道歉视频” 成舆论焦点
事件发酵后,涉事店铺曾联系拍摄者发布道歉视频,称 “系新员工操作失误,已加强培训”,但次日该视频神秘删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企业主动道歉又撤回的行为,可能反映内部对责任认定的矛盾,“若确无售卖,为何不敢正面回应?若存在过失,更应诚恳担责”。消费者追问:“删除视频是在掩盖什么?”
(二)行业共性问题被连带审视
事件引发对烧烤行业卫生操作的集体反思。有餐饮从业者透露,“食材掉落处理” 是行业潜规则,部分小店存在 “眼不见为净” 心态,尤其晚间客流高峰时易出现操作不规范。对比素材中甘肃、长沙等地的食品安全案例,此次事件虽未造成实质危害,但暴露的管理漏洞与应急处理短板,成为压垮消费者信任的 “最后一根稻草”。
四、食品安全启示:从个案看行业治理深层逻辑
(一)“后厨可视化” 成破局关键
事件凸显传统餐饮监管的 “信息不对称” 痛点 —— 消费者依赖偶然曝光而非日常监管获取真相。专家建议推广 “明厨亮灶” 工程,通过实时监控直播、第三方飞检等方式,将后厨操作从 “幕后” 推向 “台前”。此次市监部门能快速辟谣,正是得益于店铺已安装的监控系统,可见技术赋能监管的重要性。
(二)企业责任链需穿透 “最后一米”
从服务员操作到管理层响应,事件暴露出小微企业在员工培训、质量管控上的薄弱环节。老义烤肉所属公司工商信息显示,其社保参保人数为 0,侧面反映基层员工管理可能存在漏洞。业内指出,餐饮安全的核心在 “人”,企业需建立从食材入库到垃圾处理的全流程规范,尤其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合规操作培训,避免 “为省成本丢口碑”。
五、结语:用透明监管守护 “舌尖上的信任”
#图文打卡计划#西安老义烤肉店事件虽以“未售卖”的调查结论暂告段落,但其引发的食品安全讨论远未停止。当消费者用手机镜头成为“民间监管员”,当市场监管部门从“事后救火”转向“全程溯源”,这场关于“一串烤肉”的争议,实则是对餐饮行业治理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唯有让每一次操作都暴露在阳光下,让每一份责任都落实到细节中,才能真正守住“入口”的安全与尊严。毕竟,消费者要的不仅是“没吃到问题肉”,更是“永远不用担心吃到问题肉”的确定性。
来源:小于音乐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