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它占地面积不大,民族特色鲜明的三层小楼,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展出超过5000件的展品,包括民俗文化、红色文献、紫砂非遗、摄影艺术、自然科普、赏石艺术等六大特色展区,已成为节假日游客
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它占地面积不大,民族特色鲜明的三层小楼,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展出超过5000件的展品,包括民俗文化、红色文献、紫砂非遗、摄影艺术、自然科普、赏石艺术等六大特色展区,已成为节假日游客争相打卡的去处。
这就是喀左县的民办非营利博物馆——东蒙博物馆,其创办者是辽宁省政协委员乌春雷。
2015年,作为一个收藏发烧友,乌春雷在喀左县创办了东蒙博物馆,亲任理事长。运行10年来,随着入展藏品不断增加,东蒙博物馆拔节生长,成为民办县级博物馆的一个样本。
但同时,东蒙博物馆也面临着民办博物馆共同的“成长的烦恼”。“办博物馆至少过了三关——质疑关、资金关、专业关。”乌春雷感慨道。
如何破解质疑关?乌春雷认为,首先要明确兴办博物馆的目的和意义。“实际上,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民办博物馆,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文化属性和公益属性,都承担着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兴办民营博物馆不是为了赚钱营利,坚持这个初心不改,慢慢地,人们就会理解和支持。”
为破解博物馆建设资金困局,乌春雷毅然卖掉房产。面对专业知识短板,他开启近乎疯狂的学习模式,先后考察全国500多家博物馆,参加20多个文博培训班和论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探索更多可行路径。
在他看来,博物馆事业不是一次性的投入,需要有耐心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民办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经费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乌春雷精心策划特色展区、培育文化品牌、开展“六进”服务,定期开展系列爱党、爱国、爱家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科普研学活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文化,至今已开展60多场研学活动。
成效是明显的。近三年来,东蒙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仅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
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成员,非国有博物馆是对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它既丰富了历史的细节,又填补了一些国有博物馆未进行深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社会教化、文化传承、遗产保护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博物馆系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过,乌春雷坦言,通过在全国各地对民营博物馆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民营博物馆发展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基本都是由馆主凭借一己之力运维,普遍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等问题。
民办博物馆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破圈”之法?乌春雷建议,从政策层面,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应鼓励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形成对口帮扶工作对象,在展陈策划、社会教育、开放服务、学习交流等方面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专业人员到国有博物馆挂职、跟班学习、访学。成立博物馆专家库,建立“博物馆特派员”制度,定期选派专家到非国有博物馆指导业务工作等。
乌春雷还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在符合政策基础上减免非国有博物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在用电、用水、用气、供暖价格等方面对非国有博物馆按当地居民标准执行,帮助非国有博物馆降低经营成本。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申请手续等方面,降低设立标准、简化申请过程。
“省级财政部门应筹划出台具体措施,设立专门用于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补助经费,用于奖励履行社会公共文化责任、免费或低票价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对获得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一定的奖补。”乌春雷呼吁。
同时,乌春雷认为,民办博物馆也应主动谋划,走特色发展之路。比如地方民办博物馆馆藏展陈要坚持走特色文化之路,要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县级民办博物馆要与乡村旅游产业联动,积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等。
2025年5月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揭晓。乌春雷凭借在本职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和独到见解脱颖而出,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文博工作者。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激励。东蒙博物馆未来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有信心走出一条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乌春雷表示。
记者:王晶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