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可引起脊柱畸形和强直,脊柱受累晚期可能因为骨质增生出现“竹节样改变”。该病好发于青年人,发病年龄为15~40岁,10%~20%的患者在16岁前发病,发病高峰年龄在18~35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年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可引起脊柱畸形和强直,脊柱受累晚期可能因为骨质增生出现“竹节样改变”。该病好发于青年人,发病年龄为15~40岁,10%~20%的患者在16岁前发病,发病高峰年龄在18~35岁,而50岁以上及8岁以下发病者少见1 。
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有关
1。已证实,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基因阳性密切相关。HLA‑B27阳性的患者,需高度关注子女遗传该病的可能。但需要注意,虽然强直性脊柱炎跟遗传相关,但致病过程中内在易感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才会发病。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争取早发现
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患者一般是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僵硬,可有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下腰部僵硬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腰骶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时疼痛可加重。早期臀部疼痛呈一侧间断性疼痛或左右侧交替性疼痛。多数患者的病情由腰椎向胸、颈椎发展,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1 。
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大多数为机械性背痛(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而强直性脊柱炎为炎性背痛13。炎性腰背痛的诊断标准为:①发病年龄<40岁;慢性腰背痛持续3个月以上;③隐匿起病;④晨僵;⑤活动后改善,休息后不减轻;⑥夜间痛。此外,放射学骶髂关节炎仍是确诊的必备条件,因此早期影像学诊断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关键。强直性脊柱炎需综合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等综合治疗,如果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可实现控制症状并改善预后。不过,目前来看该病还无法根治1 。
非药物治疗
运动锻炼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基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运动,适度运动均可有效减轻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生活中站立时应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位应保持胸部直立,睡稍硬的床垫,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枕头要矮,一旦出现胸或颈椎受累要撤掉枕头。此外,已确定吸烟是多种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功能预后。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选治疗药物2,可迅速改善腰背部疼痛和晨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1。如果使用最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两周症状缓解不满意,可以换用同种类的其他药。如果分别尝试了两种非甾体抗炎药均无法控制症状,则建议换用其他种类的药物,如靶向治疗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等传统合成抗风湿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轴病变,疗效未明。如果没办法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可以尝试使用。
手术治疗
经过充分的药物治疗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情未能有效缓解,并且功能受限或关节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确诊,可以早期进行干预,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进而改善的生活质量。随着新型药物的增多,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更加丰富,在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下,患者的整体预后正逐渐改善。
参考文献:
1.黄烽,朱剑,王玉华,等.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8):893-900.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11226-00913.
2.谢雅,杨克虎,吕青,等.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7):511-518.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00505-00448.
3.赵征,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精准诊断策略[J].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7):559-562.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00509-0046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