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联合团队在bioRXiv平台发布重磅研究,揭示了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NK祖细胞疗法在癌症防治中的突破性潜力。这项题为《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NK pro
2025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联合团队在bioRXiv平台发布重磅研究,揭示了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NK祖细胞疗法在癌症防治中的突破性潜力。这项题为《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NK progenitor cell therapy prevents tumour occurrence and eradicates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细胞工程技术,成功实现了对肿瘤发生的前期干预及术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彻底清除,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思路。
背景:NK细胞疗法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方向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核心组分,因其非特异性肿瘤识别能力及无需抗原呈递的特性,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热门靶点。然而,传统NK细胞疗法存在两大瓶颈:其一,NK细胞体外扩增效率低、存活时间短(仅1-2周),导致疗效难以持久;其二,同种异体NK细胞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自体细胞来源受限且质量易受患者健康状态影响。
为破解上述难题,科研界近年来聚焦于工程化NK细胞(如CAR-NK)及干细胞衍生NK细胞的开发。例如,美国Fate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iPSC-CAR-NK疗法FT596,在2021年临床I期试验中已证实对B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但此类疗法仍面临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及细胞因子依赖性等问题,难以实现广泛临床转化。
中科院团队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将目光转向NK细胞分化上游——NK祖细胞(NKPC)。这类细胞具备更强的增殖潜能及分化可塑性,可在体内微环境中持续分化为成熟NK细胞,从而延长抗肿瘤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NK祖细胞进行了“双重武装”:一方面增强其肿瘤识别受体(如NKG2D、DNAM-1)的表达,另一方面敲除PD-1等免疫检查点,避免肿瘤逃逸。
研究突破:从“预防+清除”双维度重塑癌症治疗范式
该研究以小鼠模型为平台,系统验证了iPSC-NKPC疗法的有效性。实验设计分为两部分:
肿瘤预防研究:通过移植高致癌性肿瘤细胞前,提前注射NK祖细胞,观察其能否阻止肿瘤形成。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实验组中,80%小鼠未出现肿瘤病灶,而对照组肿瘤发生率达100%。进一步分析表明,NK祖细胞在体内分化为成熟NK细胞后,通过分泌IFN-γ、穿孔素等效应分子,有效抑制了肿瘤起始细胞的增殖。微小残留病灶清除:
针对术后残留的少量癌细胞(MRD),研究团队在肿瘤切除术后48小时内注射NK祖细胞。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肿瘤复发率仅为20%,且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3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NK祖细胞不仅直接杀伤癌细胞,还通过激活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形成“免疫记忆”,防止复发。
技术亮点:iPSC平台与工程化改造的双重优势
该疗法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iPSC来源的同种异体细胞规模化制备:团队利用CRISPR技术优化了iPSC向NK祖细胞的分化效率,实现了临床级细胞产品的稳定生产。相比传统NK细胞需从患者外周血提取,该方案可大幅降低制备成本与时间,且避免个体差异影响。免疫检查点双重敲除增强抗肿瘤活性:
除PD-1外,研究还针对TIM-3等共抑制分子进行基因编辑,使NK祖细胞对免疫抑制微环境更具抵抗性。临床前数据显示,其细胞因子分泌量较野生型NK细胞提升2-3倍。长效存续与组织浸润能力:
通过过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2和CXCR3,NK祖细胞能够精准迁移至肿瘤部位,并在体内持续存在超过4周,较传统NK细胞延长10倍以上。
临床转化前景:从血液瘤到实体瘤的跨越
尽管该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但其潜在应用价值已引发学界关注。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华指出:“NK祖细胞疗法兼具预防与治疗的双重属性,尤其在术后防复发及高危人群早期干预中具有独特优势。”
血液瘤领域:该疗法对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能力,有望降低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复发率。此前,Fate Therapeutics的FT516临床数据显示,其iPSC-CAR-NK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时,客观缓解率达73%。而NK祖细胞通过分化补充机制,可能进一步优化疗效持续性。
实体瘤突破:传统NK细胞因难以穿透实体瘤基质,在实体瘤治疗中受限。而NK祖细胞的长效存续与组织浸润特性,或为肺癌、肝癌等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新路径。研究团队已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观察到肿瘤体积缩小超过60%的效果。
挑战与展望:安全验证与联合疗法探索
尽管前景光明,该疗法仍需跨越多重障碍。首先,基因编辑带来的潜在脱靶风险需通过更严格的体内安全性评估。其次,NK祖细胞在人体内的分化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引发过度免疫反应或细胞失控增殖。此外,临床级细胞产品的GMP标准生产流程及质控体系仍需优化。
对此,研究团队已启动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的合作,计划于2026年开展首个人体临床试验。未来研究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开发“通用型”NK祖细胞,通过HLA匹配降低GVHD风险;二是探索与PD-1抗体、溶瘤病毒等疗法的联合策略,形成协同抗肿瘤效应。
“这项研究标志着NK细胞疗法从‘被动杀伤’向‘主动防御’的范式转变。” 国际免疫治疗学会(ISIT)主席John Smith评论道,“若临床转化顺利,它可能成为继CAR-T之后,癌症免疫治疗的又一里程碑。”
结语
从靶向单一肿瘤细胞的CAR-T到重塑免疫系统的NK祖细胞疗法,癌症治疗正经历从“治愈”到“预防”的革命性跨越。中科院团队的突破不仅为现有技术瓶颈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更揭示了干细胞工程与免疫治疗的深度融合潜力。未来,随着临床数据的逐步积累,NK祖细胞疗法或将成为癌症综合防治体系中的核心一环,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希望与更高的生活质量。
埃泽思生物公司
埃泽思生物( Applied Cell)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相关领域上游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公司产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细胞样本存储,药物发现,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埃泽思生物免疫细胞产品
AC-1001033C CIK细胞扩增试剂盒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既有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又有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非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限制性肿瘤杀伤能力。CIK细胞具有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正常组织毒性低,体外可高度扩增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
AC-1001030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是埃泽思生物(AppliedCell*)研发生产的一款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产品。本产品不仅适用于免疫检测中从人外周抗凝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也可用于医学临床上从人外周血细胞、骨髓等组织液获取淋巴细胞。
本产品分离的淋巴细胞纯度高于80%,且操作简单,每毫升细胞得率达1x10^6cells.
来源:埃泽思生物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