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28 岁的李薇还在刷招聘软件。屏幕蓝光映着她半年没烫的卷发,简历上 “待业 6 个月” 的经历像道疤 —— 这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熬夜改需求的 “拼命三娘”,如今每天靠追剧和外卖度日。微信弹出闺蜜消息:“我也被优化了,要不要组队摆摊?” 这场始于 20
凌晨两点,28 岁的李薇还在刷招聘软件。屏幕蓝光映着她半年没烫的卷发,简历上 “待业 6 个月” 的经历像道疤 —— 这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熬夜改需求的 “拼命三娘”,如今每天靠追剧和外卖度日。微信弹出闺蜜消息:“我也被优化了,要不要组队摆摊?” 这场始于 2025 年的 “集体赋闲”,正让无数年轻人陷入沉思:当办公室的灯不再为你而亮,我们该如何定义 “生存的意义”?
一、躺平数据爆炸:300 万 “家里蹲” 的生存画像
人社部最新数据画出惊人曲线:
待业青年破 300 万:16-24 岁失业率攀升至 18.7%,比 2019 年翻了一番
裸辞率飙升 300%:某职场 APP 显示,35 岁以下主动离职者中,42% 选择 “休息半年再规划”
考公热降温 25%:曾经万人抢的岗位无人问津,年轻人说 “反正考上也是 996,不如先躺平”
在深圳城中村,23 岁的阿杰展示他的 “躺平日记”:早上 10 点自然醒,煮包泡面看《老友记》,下午去公园喂鸽子,晚上在便利店写小说。“不是不想工作,是投了 80 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他的遭遇,是千万待业者的缩影 —— 当 “努力就有回报” 的神话破灭,躺平成了无奈的自我保护。
二、三大推手:是什么让年轻人集体 “熄火”?
在陆家嘴咖啡店里,前金融从业者陈宇掰着指头分析:
▶ 1. 生存压力像高压锅:月薪 1 万不够还房贷
房价收入比达 9.8:北京五环外首付 50 万,相当于普通白领 5 年纯收入
35 岁危机显性化:大厂裁员优先 “毕业” 老员工,中年人自嘲 “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没钱换命”
教育医疗两座山:给孩子报培训班一节课 300 元,父母一次住院花光半年积蓄
▶ 2. 职场内卷到窒息:996 把人变成 “电池人”
00 后员工调查:67% 遭遇过 “凌晨三点改方案”,45% 因 “无效加班” 患上焦虑症
晋升通道固化:互联网大厂总监平均年龄 32 岁,基层员工熬到 35 岁仍 “原地踏步”
价值感崩塌:前程序员小张说 “写了 10 万行代码,离职时发现可替代性比想象中强”
▶ 3. 价值观突然 “断电”:努力了也住不进学区房
95 后辞职信高频词:“意义”“自我”“生活” 取代 “晋升”“加薪”
躺平文化反噬:B 站 “躺平学” 视频播放量破亿,“低配版人生” 攻略成顶流
代际观念冲突:父母说 “找个稳定工作”,年轻人回 “稳定工作能防中年失业吗”
三、躺平众生相:有人被动坠落,有人主动断舍离
在成都玉林路的茶馆里,三个待业者讲述不同故事:
▶ 案例 1:大厂裸辞的 “数字游民”
32 岁的王薇卖掉学区房首付:“每月还 1.2 万房贷,不如卖掉房子去大理”。现在她靠做跨境电商客服为生,每天在洱海边工作 3 小时,“钱少了,但呼吸是自由的”。这种 “降维生存”,让她的小红书账号收获 10 万粉丝,“原来离开写字楼,我也能活得精彩”。
▶ 案例 2:考编失败的 “蹲族青年”
25 岁的刘子轩在出租屋备考三年:“第一年差 1 分,第二年岗位取消,第三年体检不合格”。现在他白天送外卖,晚上刷题,“躺平?我这是在等下一次冲刺的起跑线”。这种 “间歇性躺平”,在考编大军中占比达 35%,他们用暂停键积蓄力量。
▶ 案例 3:返乡躺平的 “新新农人”
00 后李娜放弃上海月薪 8 千的工作:“奶奶说家里的茶园没人接手”。现在她直播采茶制茶,一场直播能卖 500 斤茶叶,“城市容不下肉身,农村放不下灵魂?现在我觉得农村挺有奔头”。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 年返乡创业青年超 200 万,农村成了躺平的 “缓冲带”。
四、当躺平成为社会镜像:我们失去的不止是工作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曾经的 “创业导师” 老周看着冷清的园区叹气:
消费市场速冻:奶茶店月销降 60%,健身房倒闭率达 45%,“躺平的手,握不住消费主义的杯”
婚姻生育遇冷:上海结婚登记量创 30 年新低,年轻人说 “自己都养不活,拿什么养孩子”
社会齿轮空转:某制造业工厂缺工 200 人,HR 苦叹 “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车间”
但也有温暖的反例:社区志愿者团队里,待业青年占比达 25%,他们在帮助孤寡老人中找到价值感;豆瓣 “躺平互助小组” 里,有人分享 “低成本生活指南”,有人组织 “线下读书沙龙”,躺平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五、给躺平者的生存指南:暂停键该怎么按?
在心理咨询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悦给出建议:
▶ 1. 区分 “被动躺平” 与 “主动选择”
被动躺平:建立 “每日小目标”,比如 “今天投 5 份简历 + 做一顿饭”,用微小行动打破焦虑循环
主动躺平:制定 “人生充电计划”,像王薇那样学习新技能,把躺平期变成 “能力升级期”
▶ 2. 警惕 “躺平成瘾” 陷阱
设置 “重启倒计时”:给自己 3 个月缓冲期,到期后逐步回归社会,避免陷入 “越躺越废” 怪圈
加入 “轻社交圈层”:参加徒步团、读书会,保持社会连接,防止自我封闭
▶ 3. 重新定义 “成功” 坐标系
前外企高管陈姐的转型:从 “年薪百万” 到 “社区咖啡店主”,“现在我能记住每位顾客的口味,这种成就感比 KPI 更真实”
数据证明:47% 的待业者在 6-12 个月内找到更适合的职业方向,躺平有时是 “人生的战略迂回”
六、社会之问:如何接住 “躺平的一代”?
在政协会议上,人社部代表提出建议:
建立 “过渡性就业” 机制:开发社区公益岗、灵活就业平台,让躺平者有尊严地过渡
降低生存成本: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行 “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减少躺平的后顾之忧
重塑价值认同:宣传 “多元成功观”,让送外卖、开小店等职业同样获得尊重
就像深圳某创业园区的标语写的:“休息不是失败,是为了看清未来的方向。” 当社会能包容不同的生活选择,躺平才能真正成为调整期,而非终点站。
结语:躺平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中场休息
深夜,李薇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帮邻居阿姨修好了手机,她送我一碗自己包的饺子。原来不上班的日子,也能收获温暖。” 她决定明天去社区申请志愿者岗位,“也许躺平的意义,是让我停下来,重新听听内心的声音”。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按下暂停键,我们看到的不该是 “躺平有罪” 的批判,而是社会变迁中的阵痛与探索。就像《人民日报》评论说的:“允许人生有中场休息,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你身边有躺平的朋友吗?他们的现状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 “躺平潮” 的看法~ 关注就业话题,一起探讨如何在压力中找到平衡,让每个灵魂都能自由呼吸。
来源:初见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