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培育优良新品种35个,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10亿斤。一组数字,显示的是中原农谷的使命担当。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种业创新高地,我市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用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人才集聚和市场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
风吹麦浪,丰收在望。
2024年培育优良新品种35个,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10亿斤。一组数字,显示的是中原农谷的使命担当。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种业创新高地,我市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用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人才集聚和市场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2022年,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落地新乡,锚定“一核三区”1612平方公里的发展蓝图,我市以国家级种业创新高地的定位,开启了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种业强市的转型之路。
政策端,省委连续三年将中原农谷建设写入“一号文件”,省市联动形成260余条支持举措,举全省之力打造“种业航母”。机制端,创新“管委会+公司+专家委员会”模式,破除“九龙治水”困局,推动67家高能级平台协同发力。短短三年,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科技创新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核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李立会团队,突破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多抗的“普冰03”。2024年10月,“普冰03”生产经营权以666万元“花落”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原研究中心第一个落地转化品种。
自中原农谷成立以来,已经有161个优质新品种通过审定,110个新品种被推向全国推广,尤其小麦的推广面积高达1亿亩,占据了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
智慧农业同样领跑全国。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中,“智慧合杆”实时监测气象、墒情,实现精准防灾;植物工厂里,蔬菜立体种植产量提升百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内,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育种进程。科技的力量,让种子从实验室加速奔向田野。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以“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构建“顶天立地”的人才网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李彩虹,带着家人扎根中原农谷核心区,成为田间“彩虹”地展区的管理者;苏文悦是土生土长的新乡姑娘,硕士期间在中国农科院学习番茄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毕业后入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如同归乡“候鸟”在中原农谷奉献青春力量。为吸引人才,新乡推出“种业人才新八条”,提供住房、教育、医疗“一站式”服务,2024年全市引进创新人才超1.6万人。
此外,中原农谷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共建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生态的优化,让新乡成为种业创新的“强磁场”。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中原农谷以“黄金三角”模式破题——政府搭台、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打通转化堵点。“普冰03”的诞生正是典型范例。企业提出需求,科研团队攻关,政府提供交易平台,最终通过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完成挂牌交易。2023年以来,该中心推动126个新品种通过审定,交易金额超亿元。
2024年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让世界目光聚焦新乡。大会发布七大种业创新成果:花生遗传解析登顶《自然》期刊,玉米抗病基因全球首发,减肥不减产的“郑麦1860”引领绿色转型......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科学家拉维·辛格赞叹:“培育优质作物种子,对消除饥饿、贫困十分重要,中国在小麦等领域育种成熟对全球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让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新乡正以种子的力量,扛起大国粮安的担当,书写农业强国的时代答卷。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