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丨千丝绕古今:漆线雕的东方美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4:21 3

摘要:漆线雕,这一被学者誉为“线的灵魂”的闽南传统技艺,自唐代彩塑中萌芽,经宋元沥粉线雕演变,至明末清初形成独立艺术形式,其盘绕的线条不仅是工艺的载体,更是闽南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视觉化表达。

漆线雕,这一被学者誉为“线的灵魂”的闽南传统技艺,自唐代彩塑中萌芽,经宋元沥粉线雕演变,至明末清初形成独立艺术形式,其盘绕的线条不仅是工艺的载体,更是闽南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视觉化表达。

以漆线雕为题材的短视频《一线一生机》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影片以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蔡超荣为视角,记录漆线雕作品《神武大将军》的诞生过程。

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我们特别邀请到《一线一生机》导演李博,分享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线一生机》海报

线的灵魂:从历史记忆到文化图腾

问:漆线雕被学者称为“线的灵魂”,其线条艺术承载了闽南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您认为漆线雕在当代应如何诠释其文化符号意义?

答:在拍摄《一线一生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漆线雕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的线条艺术不仅展现了闽南民间信仰的深厚底蕴,也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在当代,我认为我们应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漆线雕的文化符号,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活力。例如,在公共艺术、文创产品和数字媒体中融入漆线雕的线条美学,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一传统艺术。

△《一线一生机》剧照

跨越山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问:影片如何通过《神武大将军》的创作,让这一闽南技艺跨越语言壁垒,成为国际观众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答:《神武大将军》作为影片中的核心作品,展现了漆线雕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通过细致的画面和生动的叙述,影片向国际观众展示了漆线雕的制作过程、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此外,影片通过多语言字幕和国际影展的推广,进一步打破语言壁垒,让更多外国观众感受到漆线雕的独特魅力。

△《一线一生机》剧照

数字赋能:在传统与科技的共生中破界

问:漆线雕艺术在数字化时代是否可能通过数字化(如3D建模)辅助设计或推广?

答:作为《一线一生机》的导演,我深知漆线雕的精髓在于其手工艺的独特性和创作者的情感投入。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与灵感,是无法被机器复制的。数字化技术,如3D建模和扫描,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能够在宣传和保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高精度的3D扫描,我们可以建立漆线雕作品的数字档案,便于教育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遗技艺。

△《一线一生机》剧照

然而,数字化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制作的过程。漆线雕的魅力在于其“线”的灵魂,每一根漆线的盘绕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情感。正如非遗专家所指出的,数字化应在保持非遗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辅助其传播和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

因此,我认为数字化技术应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传播和教育公众,而非取代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在未来,我们可以探索将数字化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漆线雕的独特魅力,又利用现代技术拓展其影响力。

构建话语:非遗叙事的全球表达

问:漆线雕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仍属小众。您认为通过视频等形式,应如何构建非遗话语体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感知其价值?

答:要让西方观众理解和欣赏漆线雕,首先需要构建一个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的话语体系。通过视频等形式,可以将漆线雕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生动展示,结合现代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使其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此外,可以通过与西方艺术形式的对比,突出漆线雕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通过这些方式,漆线雕有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一线一生机》剧照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孙中华,《一线一生机》导演李博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