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丨京剧《铡判官》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终评演员媒体见面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1:03 1

摘要:《中国戏剧》(月刊)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反映我国戏剧理论研究、戏剧创作及舞台艺术的发展现状,报道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文章。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戏剧杂志 ,作者中国戏剧杂志

中国戏剧杂志.

《中国戏剧》(月刊)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反映我国戏剧理论研究、戏剧创作及舞台艺术的发展现状,报道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文章。

5月13日下午,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国家京剧院的京剧《铡判官》剧组媒体见面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勇,京剧导演、剧目艺术指导孙桂元,《铡判官》主演、终评演员王越到场参加。媒体见面会由上海戏曲广播主持人张源主持。

王 勇

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王勇介绍,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是历史悠久的“国字头”文艺院团,人才辈出、剧目众多。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院长是梅兰芳,“四大头牌”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前辈艺术家为剧院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艺术根基,铸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国家京剧院紧紧围绕“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推进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开展了“百日集训”专项措施,说是百日,实际历时两年,推出了6名领军人才、24名拔尖青年演员和6名演奏员,王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千学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演”,剧院为他们打造专场演出。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京剧,因为京剧舞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孙桂元

著名京剧导演、剧目艺术指导

孙桂元介绍,之所以选择《铡判官》作为王越此次竞梅剧目,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二字。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创新,这代演员继承得越多,他们未来的创作手段越丰富。《铡判官》由李长春亲授,孙元意担任复排导演。二位老师对剧本进行了慎重地删减整合,系统加工排练,更加突出主要场次和人物,使角色更加饱满,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这出戏角色众多、行当齐全,演员阵容强大、过硬、齐整。每个演员都能准确把握人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展示不同行当的精彩演绎,为整出戏增添了光彩。他称赞王越是当今花脸行当中的佼佼者,尽管平日里低调不善言辞,一上舞台尽展艺术光彩。尤其是在《铡判官》里成功扮演了包公这一角色。这出戏不仅考验表演者的功底,更注重戏情戏理与动作的契合,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剧目的包拯形象。王越台风大方、富有气场,表演分寸恰到好处,唱功实力雄厚,善用声腔塑造人物,声情并茂,打动观众之余,还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王 越

本剧主演、终评演员

王越介绍,《铡判官》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剧目,穆凤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李长春、方荣翔等前辈都唱这出戏。此次复排,全团同事“把京剧当事业来做”的敬业精神令他感动。乐队老师在演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配合他,随时随地加紧排练、研磨唱腔。他感言,这次来上海,得到了单位领导、业界老师、院团同事,以及广大观众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用温暖的手托举着我来到上海,所以我底气特别足,希望能把它演好。”在谈到他对人物细节处理时,他说包拯在戏里面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感情,这都需要有不同的表达。表演要讲戏情戏理,他有时很严厉,甚至斥责下属;与受害人母亲对话时,又是充满温情的。说着,他还在现场清唱了该剧核心唱段中的两句,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叫好。

见面会结束后,王越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为观众做专场剧目导赏。

国家京剧院京剧《铡判官》将于5月14日14:30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上演。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