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外甥的女儿背的书包,她上初中二年级,可以看见,这个包的一面,明晃晃挂着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有日语,标注什么女子高等学校,还有什么氏名啥的,满满的日风。
不要以为只有毒教材,文化渗透随处可见,比毒教材更隐蔽,从而也更加致命。不信,看看这个学生背的书包吧!
这是我外甥的女儿背的书包,她上初中二年级,可以看见,这个包的一面,明晃晃挂着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有日语,标注什么女子高等学校,还有什么氏名啥的,满满的日风。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这文化渗透真的是无处不在。中学生背的包,不应该是有中国特色吗?可以是意蕴深厚的古风,可以是清新淡雅的风景,可以是朝气蓬勃的人物..... 偏偏这个包上画的,也是日系风格的漫画人物。
看见这个书包,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由此想到,衣服上的英文,还有江南制衣上那些不堪入目的图画,还有我们被影响的审美、被影响的饮食习惯、甚至被影响的三观等等。
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任重道远。警惕敌对势力的无孔不入。
当我看到初中生的书包上赫然印着"什么丘女子高等学校"的日文标识时,后背突然窜起一股凉意。这个售价不菲的国产品牌书包,正用充满日式的符号,向中国少年输送着精心包装的"文化糖衣炮弹"。
仔细端详这个书包:日式校徽,片假名装饰,二次元画风,满满的日系风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学校的书包呢!
更讽刺的是,小编对此提出质疑时,竟有好多网友反驳,说我大惊小怪,没有自信,甚至危言耸听,觉得恶心。
“他就是单纯的喜欢动漫而已,艺术传递的是真善美,真正的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共鸣。我就是从事艺术行业,看到有人把这些美好的作品拿来用到政治领域就感到恶心。”
“有民族自信就不会盲目排外了。包容才是最大的自信。”
“自信点吧!不要动不动就文化渗透!美高官还过中国新年啦!”
这种认知偏差,正印证了小日子的的战略思想:"用动漫、时尚等软性载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亲日情感"。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蔓延至每个角落。 我们可以看到视觉上的驯化:某国产服装品牌童装印着"Welcome to Hell"(欢迎来到地狱);
网红蛋糕店推出"靖国神社樱花祭"限定甜品 ;漫展上汉服方阵被日式JK制服方阵碾压 。
我们还可以看到味觉上的改造:日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中国00后对"寿司之神"的崇拜远超"鲁菜大师",三文鱼刺身点击量是糖醋鲤鱼的23倍。更可怕的是某网红餐厅推出的"核废水主题套餐",竟有年轻人排队打卡称"好酷"。真是寿司大神的水平高吗?只是他们包装的好,宣传的好,从而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认知偏差。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莫过于精神上的入侵。诋毁我们的民族英雄,虚无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比如将岳飞的形象画成日本浪人,各种小动作比比皆是。
这些现象绝非偶然,而是精密策划的"认知战"。日国际交流基金会年投入18亿日元,资助中国UP主创作日漫二创视频。某站数据显示,带"卡哇伊"标签的视频播放量是"中国风"的7倍;
京都某设计学院专门开设"中国特供课",教导学生:"给和风元素披上治愈系外衣,要让他们忘记南京的樱花曾染过鲜血";
在东京某智库的曝光文件中,明确写着:"要让中国00后的精神故乡不再是黄河长江,而是秋叶原与涩谷"。
当我们还在争论毒教材时,真正的危机早已渗透进书包、T恤、手机屏幕。那些嘲笑"战狼"的人,正亲手给自己的文化基因注射麻醉剂。记住柏林墙倒塌前的景象——不是被坦克推倒的,是被好莱坞电影、牛仔裤、摇滚乐慢慢腐蚀的。今天不守护书包上的文化阵地,明天我们就会在精神上沦为流浪者!
来源: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