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兴贵,彝族,1975年10月生于云南双柏,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领域坚守28年,从乡镇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统筹一方发展的管理者,用务实行动书写着彝乡振兴的篇章。
罗兴贵,彝族,1975年10月生于云南双柏,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领域坚守28年,从乡镇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统筹一方发展的管理者,用务实行动书写着彝乡振兴的篇章。
1993年,罗兴贵进入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农学专业学习,奠定了服务“三农”的知识基础。1996年从农科站技术员起步,他在双柏县妥甸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通过田间示范与农户培训,实现全镇粮食产量提升12%,首次展现出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2000年担任妥甸镇副镇长分管烤烟生产时,他主导建立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土壤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现代农业技术,推动户均年增收8000元。当地烟农回忆:“罗镇长带着我们改育苗棚、铺滴灌管,那几年盖新房的农户多了一半。”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产业标准化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2005年主政双柏县大麦地镇时,面对山区资源匮乏现状,他创新提出“山上栽核桃、圈里养牛羊、林下种药材”的立体经济模式。通过五年实践,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100元跃升至3800元,核桃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至今仍有农户感慨:“当年栽下的核桃树,现在成了‘摇钱树’。”
2011年分管扶贫开发期间,他走遍双柏县12个乡镇的偏远村寨,推动实施“整乡推进”项目,通过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和产业扶持,实现1.2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兼任楚姚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时,他牵头建立“征地拆迁阳光公示”机制,仅用8个月完成3200亩土地征收,保障了这条滇中交通大动脉如期通车,至今未发生一起拆迁遗留问题。
2016年担任楚雄州招商合作局局长后,他打破“捡到篮子都是菜”的传统招商模式,首创“产业链图谱招商”法。为引进隆基绿能光伏产业项目,他带队赴陕西、江苏等地洽谈17次,最终促成企业在楚雄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项目,带动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落地。2020年,楚雄州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500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比达42%。
兼任楚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期间,他推动建成彝医药产业园,引入现代制药技术改造传统彝药工艺,培育出12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园区产值突破120亿元,其中彝药产品年销售额增长300%,彝族医药这一非遗技艺逐渐发展为特色产业。
2021年担任楚雄市委副书记、市长以来,他将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作为工作重心。在绿色钛产业基地建设中,引入龙佰集团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通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光伏供电设施,实现“绿色生产”与“产值突破”双目标,2023年该产业产值达80亿元,带动周边3000人就业。
在文旅融合领域,他推动彝人古镇景区升级为5A级,策划“彝族火把节全球直播”“彝绣服饰国际周”等活动,2023年景区年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周边民宿数量增长2.5倍,彝族刺绣传承人李大姐说:“现在订单排到了年底,游客都说要把‘中国彝乡’的故事带回去。”
生态治理方面,他牵头开展蜻蛉河“清四乱”专项行动,关停沿河23家非法采砂场,新建6公里生态护岸,推动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如今蜻蛉河畔新增15公顷城市绿地,成为市民晨练、夜跑的打卡地。
数据显示,楚雄市2023年GDP达623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位居滇中城市群前列。罗兴贵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作为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他始终强调:“发展不是数字游戏,是要让老百姓能触碰到的真实变化。”
互动话题:你认为楚雄市在产业转型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上,还有哪些创新空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柿柿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