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7年3月,马青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县恒口镇,其父在当地经营杂货铺维持生计。此时陕南地区尚处于传统私塾教育向新式学校过渡阶段,马青年7岁入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岁时转入意大利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始接触算术、地理等新式课程。1932年陕南匪患频发,其父出
1917年3月,马青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县恒口镇,其父在当地经营杂货铺维持生计。此时陕南地区尚处于传统私塾教育向新式学校过渡阶段,马青年7岁入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岁时转入意大利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始接触算术、地理等新式课程。1932年陕南匪患频发,其父出于安全考虑,将15岁的马青年送至镇郊武馆习武,系统学习陕西红拳、六合枪等传统武术。这段持续三年的习武经历,为其后来适应红军游击作战的高强度行军奠定体能基础。
1935年2月,因家庭经济困难,18岁的马青年随同乡前往甘肃西吉县盐场务工。此时红二十五军正执行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任务,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转战陇东地区。该军前身为鄂豫皖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出发长征,经独树镇、庾家河等战役,兵力从出发时的2980人减员至2500人左右。5月中旬,马青年在平凉郊外偶遇红军宣传队,经三天观察后于5月18日在镇原县加入红军。由于具备文化基础,被编入军政治部宣传队,主要承担刷写标语、教唱革命歌曲等工作,随军转战泾川、崇信等地。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静宁县休整期间,马青年因在单家集战斗中抢救三名伤员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新党员培训。此时该军党员人数仅占全军7.7%,发展党员需经三个月考察期。8月3日,在隆德县杨家店村某农户院内,经宣传科长刘华清、组织干事张池明介绍,马青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主要负责民运工作,采用"白天帮农户收割、夜间开识字班"的方式,三个月内动员37名陇东青年参军,其中回族青年占四成。期间参与建立陕甘边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龙嘴子苏维埃政府。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历经十个月转战,以3400余人的兵力抵达延川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三军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马青年被编入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10月1日,该军团发起劳山战役,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全歼东北军第110师两个团及师直属队。此役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迫击炮12门,为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扫清障碍。11月3日,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县与中央红军会师后,马青年所在部队划归红一军团建制。
1935年11月21日,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的红军发起直罗镇战役。马青年所在红四团担任主攻任务,在零下15摄氏度严寒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防线。此役历时五天,全歼东北军第109师及第106师第617团,击毙师长牛元峰,缴获枪支3500余支、子弹22万发。战后统计显示,参战红军平均每人仅配发5发子弹,主要依靠近战歼敌。马青年在此战中负责战场鼓动工作,组织担架队转运伤员127名。此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实现中央提出的“奠基西北”战略目标。
1936年5月,中央为开辟西北根据地、争取回族群众支持,决定组建回民独立师。马青年因熟悉武术、了解回汉习俗,经红一军团推荐,被任命为师长,时年19岁。该师隶属于西方野战军,初期编制约800人,主要承担宣传政策和维护地方秩序的任务。6月中旬,部队进驻豫旺堡后,明确规定不得进入清真寺、不得借用回民炊具等纪律。马青年亲自拜访当地宗教领袖,协调建立“回民解放委员会”,三个月内扩编至1200余人。9月,率部参与接应红四方面军北上,在会宁外围构筑防御工事,保障主力部队会师安全。
1937年8月,八路军第129师在甘肃镇原设立办事处,马青年调任主任,负责统战与物资调配工作。面对陇东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他采取“公开经营、秘密发展”策略,以“庆丰商行”为掩护,建立三条通往延安的物资通道。1939年秋,成功调解国民党驻军与当地民众的水源纠纷,促成双方联合修建灌溉水渠。至1941年,办事处累计输送药品47箱、棉布2000余匹,发展地下党员60余名。1943年调任关中军分区,组织编写《回汉抗日手册》,采用民谣形式传播抗战思想,印发量达3000册。
1947年3月,马青年调任赤峰县委书记,时值国共军队在热河反复拉锯。他将县委机关分为武装工作队与群众工作队,白天协助农民春耕,夜间开展土改试点。针对当地蒙汉杂居特点,推行“分地不分族”政策,至1948年10月,全县完成土地分配的村庄达83个,累计分配土地12万亩。期间组织群众制作军鞋4700双,筹集军粮2800石,保障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过境补给。1949年1月,调任热河省政府秘书长,主持修复承德至赤峰公路,动员民工1.2万人次。
1949年8月,马青年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长沙市军管会政务处处长。面对银元黑市扰乱金融秩序,他主导设立6个物资平粜点,每日投放大米50吨稳定粮价。1952年马青年调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主持起草《甘肃省民族区域自治实施方案》,促成临夏回族自治区(后改州)于1956年成立。1958年任副省长期间,负责引洮工程后勤保障,组织10万民工食宿供应,建立17个医疗站。1964年主持修建兰新铁路甘肃段民工动员,协调解决30余起民族纠纷。
1968年11月,马青年被下放至山丹军马场劳动,负责管理农机具仓库。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甘肃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主持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协调6县民工完成80公里干渠开挖。1979年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推动建立民族干部培训制度,三年内培养基层回族干部600余名。1983年主动申请退居二线,担任省顾委委员至1991年离休。晚年致力于整理西北党史资料,1997年4月在兰州逝世,享年80岁。
来源:东邑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