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曹德旺还狠!豪捐300亿建大学,这个中国芯片首富什么来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4:27 2

摘要:没人想到,眼前这个穿着运动服、说话不紧不慢的男人,竟然是中国芯片界的首富。

“300亿,我来出。”

虞仁荣把设计图往桌上一放,说得轻描淡写。

对面几个项目负责人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是三亿,是三百亿?”有人小声确认。

他点头,“学校我来建,十年内,要建成全国最好的理工大学。”

那年,是2022年,地方政府刚规划一块新校区,他站在那块荒地上。

没人想到,眼前这个穿着运动服、说话不紧不慢的男人,竟然是中国芯片界的首富。

没有镜头,没有热搜,他说干就干,两年后,这片地变成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施工现场,目标是招一万名学生,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这就是虞仁荣。

一个几乎不上台、不发言、不刷存在感的芯片大王,却默默捐出了比全国一百个富豪加起来还多的钱。

01

虞仁荣是谁?懂芯片的人可能听过他。

他是韦尔股份的创始人,中国图像传感器“一哥”,身家900多亿,一度是“中国芯片首富”。

在芯片圈里,虞仁荣算是个低调大佬。

他不爱上台发言,不参加媒体采访,也从不主动炒作自己,直到这次捐款把他送上热搜。

短短一年时间,虞仁荣三次捐出共5000万股韦尔股份的股票,合计市值超53亿,他创立的教育基金会,还将出资300亿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这不是他突发奇想,早在2020年,他回到宁波老家考察时,就已经决定要“像包玉刚一样,在家乡建所像样的大学”。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一直觉得,我今天能有一点点成绩,离不开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如果能回到家乡建一所大学,也算是我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40年前,也就是1984年,“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办宁波大学。

那年,村口有个18岁的少年也站在人群里等着欢迎他,他就是虞仁荣。

谁也没想到,40年后,这个曾站在人群里仰望慈善家的小伙,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社会,甚至把数字从2000万美元直接拉高到300亿人民币。

02

有趣的是,他那一届清华无线电85级,被称为“中国半导体的梦之队”:

紫光的赵伟国、兆易的舒清明、格科微的赵立新、燧原科技的赵立东……都出自一个班,而虞仁荣是被同学公认的“脑子特别快”。

甚至还流传着个段子:

“大一那年,虞仁荣打了一整晚麻将,第二天早上硬着头皮去参加数学竞赛,结果还拿了一等奖。”

大学毕业后,虞仁荣进入浪潮,做了两年工程师。正赶上浪潮刚做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那可是中国IT行业的风口浪尖。

但两年后,他就辞职了。

不是干不好,而是他觉得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完全没时间成长”。工程师干得再卖力,也只是螺丝钉,他要做一个能掌控方向的人。

于是,他转身去了香港龙跃电子公司做销售,从0开始学渠道、跑客户。

6年时间,他混得风生水起,既懂技术又懂销售,把电子元器件这门生意摸得透透的,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基础。

1998年,他下海创办“华清兴昌”,在北京做芯片分销,代理过安森美、松下等一线厂商的产品。

靠着这门生意,他在2000年前后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年利润上千万美金,成为北京最大的分销商之一。

但他很清楚,分销赚的是薄利快钱,不掌握技术,就没有定价权。

所以他做了个很大胆也很英明的选择:砍掉分销,转型芯片设计。

03

2007年,虞仁荣在上海创办韦尔股份,开始做功率器件、电源管理芯片,正式进入“芯片设计”这条赛道。

他的起步不容易,因为国产芯片当时技术不成熟,客户也不信。

但是他很聪明,没all in高风险,而是保留老本行,用分销业务养研发,边卖别人的芯片赚钱,边做自己的产品。

靠着这个“现金牛+研发投入”的组合打法,终于在2017年,韦尔成功上市。

当年,虞仁荣还做了一个影响行业的决定:收购豪威科技,全面杀入图像传感器领域。

你可能对“图像传感器”没概念,但这东西是手机摄像头的核心部件。豪威原是美国公司,在行业里仅次于索尼、三星,结果被韦尔买了下来。

业内当时评论说,这是“蛇吞象”级别的收购:一个刚上市两个月的中国芯片公司,吃下一个全球巨头。

而今天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韦尔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厂商,客户包括华为、小米、OPPO、DJI等一线品牌。

更牛的是,韦尔用收购撬开市场,再用研发持续强化竞争力:2021年研发投入21亿,占比超20%,远超行业平均。

04

你以为虞仁荣捐300亿是“情怀”?是“慈善冲动”?

也许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长期主义思维在作祟。

他一生干的事,不就是靠着“向下扎根、向上突破”的逻辑走到今天的吗?

先做分销再搞设计,是从技术外部切入内部;

做芯片又办学校,是从产品层面回到源头供血。

他知道,芯片不是靠买设备、砸钱就能解决的,它的“根”在教育、在人才、在原始创新。

只有前端教育跟上了,产业才有未来。

所以,他要在宁波建一个有科研能力、有全球视野、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大学。

这不是搞“教学圈地”,是他在用企业家的方式,补中国芯片的“底层缺口”。

他说得很实在:

“如果我们能持续投入技术,深耕十年、二十年,中国也一定能出现几千亿美金的芯片巨头。”

这是他对未来的信心,也是一位企业家的答卷。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