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南昌市新建区,由“四个100”文化导师、新建区委宣传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当地非遗传承人等联合组建的“新新之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灵动的非遗文化,在静谧的长堎街道尚谷垄巷精彩呈现,引得周边居民驻足观赏,校园孩子争相体验。
5月14日,南昌市新建区,由“四个100”文化导师、新建区委宣传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当地非遗传承人等联合组建的“新新之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灵动的非遗文化,在静谧的长堎街道尚谷垄巷精彩呈现,引得周边居民驻足观赏,校园孩子争相体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新建区实验小学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们沉浸在红色革命歌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非遗的厚重背景与独特魅力。一间修旧如旧的巷陌学堂,一场直击灵魂的听觉盛宴,让现场的人们得到精神的洗礼、心灵的蜕变、思想的升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 ”“我仿佛看见漫山绽放的红杜鹃在风中摇曳,她们是战士的鲜血染红的”三年级学生邓子雯饱含深情说。
“孩子唱得都很不错,来听一听这位小女孩!”文艺导师王洋把邓子雯请到中间,清澈的声音仿佛夏日清泉。“新建区这么好的资源,可以组建一个童声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堂课下来,王洋导师满头大汗,但意犹未尽,在实践中,生出许多灵感。“四个100”文化导师播下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
非遗导师陈小余边展示挂面制作技艺,边教孩子们制作。悠悠近二百载,历经五代传承,陈老表手工挂面始终坚守传统工艺,整套流程繁杂而精妙,二十余道工序几经改良,如今风味更加纯正。
土将军中医药老字号创于清光绪年间,祖上一把草,一根针,一幅膏药行走江湖,治病救人。在治疗跌打损伤、肩颈腰腿痛等方面,能直达病灶。传承至今140多年的历史,产品历经创新改良,深得百姓认可,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前来求治。
洪绣因地处古洪州而得名,取苏绣、湘绣之长形成独特技艺,其绣法、针法缜密细腻,绣工自然天成,画风以江南风土人情入针。在传承和发展中独创国画风格立面绣,绣面丰满,富有立体感,重视以形写神,注重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吹糖人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民间的传统小手艺,为溪霞镇熊传发世代家传主要谋生技艺之一,有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南昌吹糖人造型朴拙、生动,以动物造型居多,十二生肖,老鼠偷油、小喜鹊、玫瑰花等,造型逼真可爱,极受人们尤其是小孩欢迎。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用小汤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龙飞凤舞,绘制造型,不一会儿,龙、凤图案精美呈现。送到孩子们手中,是现场老人儿时美好的回忆。
“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借助‘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高质量资源,结合新建当地文化人才,开展各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人才和人民群众双向赋能、双向滋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区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任吴广根表示。
红歌、洪绣,吹糖人、制糖画,非遗文化在群众中、在学生中,留下生动美好而又深刻难忘的印象。一根非遗文化面条,悠悠百年守正创新。一根子午流注针法,行医千里治病无数。
离开静谧的尚谷垄巷,灵动的非遗文化依然呈现在人们心中。(涂欢)
来源:中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