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遗落古卷现世:练功真正秘诀不在招式,而在这三个细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21:47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易筋经》、《少林武当考》、《校礼堂文集》、《郑堂读书记》、《中国武术实用大全》、《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易筋经》、《少林武当考》、《校礼堂文集》、《郑堂读书记》、《中国武术实用大全》、《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

世人皆知《易筋经》乃少林寺镇寺之宝,传说为达摩祖师所传,练之可内壮神勇、外壮神力。

其功法自古流传,影响深远。

古籍记载:练成此功,“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

后世习武之人多只关注其十二式动作招式,鲜有人知晓其中蕴含的真正奥秘何在。

近日,一卷失传已久的《易筋经》古本重现世间,揭示了练功的真髓,竟在三处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

《易筋经》序中言易筋经为少林达摩所传,唐豪先生在《少林武当考》中考证后认为此说存疑,更多学者考证认为《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

不论其真实作者为谁,此经传世后,确实影响深远,尤其对武侠小说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筋经》共包含十二势动作,即韦驮献杵(三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和掉尾势。

每势都有严格的口诀和动作要求,如“韦驮献杵第一势”口诀为“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动作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

多数习练者只注重模仿动作的表面形式,如手臂如何屈伸、身体如何转动,却忽略了《易筋经》本身的核心精神。

古卷中明确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此言透露出练功之要在于气的运行,而非力的使用。

天台山的一位老道曾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世人练《易筋经》,只见其形,不解其意,只习其招,不明其理,是以徒劳无益。”这位老道自幼从师习武,尤精《易筋经》一门,年近古稀仍精神矍铄,拳脚矫健如少年。

每当有人请教其功夫精深之由,老道只是淡然一笑:“只在一个’易’字上用功夫。”

何为“易”?《易筋经总论》中云:“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意即练功要掌握变化之道,弄懂其中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

老道曾收一弟子,此人外表魁梧,天生神力,自幼习武,来投师门前已是当地有名的武师。

他习练《易筋经》动作极为认真,每一势都依照口诀严格要求自己,动作规范无可挑剔。

可三年过去,他始终感觉未能得到《易筋经》之真传,力气虽大,却总觉得无法做到“以意努之,硬如铁石”的境界。

一日,老道见他习练韦驮献杵第三势,只见他手掌上托,直臂使力,面色涨红,额上青筋暴起。老道见状,轻叹一声:“吾徒用力太过,难怪三年无进益。”

“师父,弟子已尽全力练习,每日不敢懈怠,为何仍无长进?”弟子不解问道。

老道笑着摇摇头:“汝太执著于外在形式,只注重招式的完美,却忽略了内在的三个关键。今日我传你《易筋经》真正的修炼秘诀,只要牢记这三点,融会贯通,自然能得其真传。”

弟子闻言大喜,赶忙跪下行礼:“请师父指点迷津。”

“第一要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老道缓缓道来,“习练此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

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

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

老道一边说着,一边示范韦驮献杵第三势,只见他双手轻轻上举,掌心向上,面色平和,呼吸绵长,双目注视掌背,整个人如同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与弟子之前的刻意用力截然不同。

“第二要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

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鼻中涩滞、鼻翼扇动,反而有害无益。”

老道停顿片刻,看着弟子迷惑的眼神,继续道:“你每次练功都面红耳赤,气息紊乱,正是不能做到自然呼吸的表现。

《易筋经》中说’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意在告诉我们呼吸要自然,气息要和顺,力道要适中。”

弟子若有所悟,急切地问道:“师父,那第三个秘诀是什么?”

老道微微一笑,刚要开口,突然一阵山风呼啸而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提醒世人不可轻易泄露天机…

第三要诀,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老道语气平和地继续道:“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

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

老道拉起弟子的手,真诚地说:“练习易筋经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要领会其中的精神。

正如《易筋经》原文所言:’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

’练习中’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行,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

’”

弟子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只重视招式的完美,却忽略了内在的修炼精要。”

老道满意地点点头:“内壮论中言,’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

内与外较,外勿略也。

内壮言坚,外壮言勇。

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

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记住这三个修炼秘诀,莫要只看表面招式。”

从此,弟子依照老道传授的三个秘诀修炼,不再刻意追求外在的力量,而是注重精神放松,保持自然呼吸,做到刚柔相济。三年后,他的功夫大有长进,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内劲,正应了《易筋经》所言“从骨中生出神力”。

真正的修行,绝非单纯模仿招式动作,而是要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正如《易筋经》中所说:“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修炼易筋,实则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引导气血运行,使人体气脉通畅,内外兼修,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易筋,不仅是改变筋骨,更是改变心性,正所谓:“易之为言大矣哉。

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方能真正把握《易筋经》的精髓所在。

‌‌​​‌​‌​​‌‌‌‌​‌​​‌​​​​‌​​‌‌​​​‌​​‌‌​‌​‌‌​​‌‌‌​‌‌​​‌​​​‌‌​​​‌‌‌‌‌​​​‌‌‌‌‌​​​‌‌‌

来源:古史通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