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肝脏的良药!再次忠告:到了60岁,保护肝脏牢记“4不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5: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不少医生在临床上观察到一类很特殊的患者,肝功能长期稳定,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也清淡,但年纪一到60岁之后。

肝脏指标慢慢开始波动,脂肪肝、转氨酶升高、B超显示肝纹理粗的情况变多。这些人往往不理解,觉得自己生活习惯不错,为啥偏偏是肝出问题。

再细看才发现,很多人忽视了一件事,肝脏的真正危险,并不总来自毒物或病毒。

而是长期低质量代谢、慢性饮食误区和肠道状态失衡。而在这点上,一种普通蔬菜却经常被忽略——茄子。

茄子这种食物,不起眼,常年在饭桌上出现,但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它展现出了多种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的成分。

特别是紫皮茄子,皮里含有茄子苷、茄碱、黄酮类抗氧化物,以及一种叫“茄皮素”的多酚化合物。

此类成分具有双重保护效应:既能对抗肝细胞氧化损伤,又能有效缓解炎症进程。

日本熊本大学的一项动物实验中,肝损伤模型小鼠连续喂食茄皮提取物两周后,谷丙转氨酶(ALT)下降了35%,肝组织脂质沉积减少超过30%。

研究人员认为,茄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减少肝脏过氧化反应,稳定线粒体膜电位,从而避免肝细胞膜破裂和脂滴堆积。

很多人误以为蔬菜对肝没太大影响,重点是少吃油和少喝酒。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肝脏代谢最依赖的就是抗氧化系统。

而这种系统来自两方面:一是体内的谷胱甘肽系统,二是外源性多酚和维生素的支持。而紫皮蔬菜,尤其茄子,是少有的富含花青素的非水果类食物。

花青素本身对肝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还能减少内质网压力,提高肝脏合成蛋白的效率。

北京协和医院有研究显示,肝病患者中摄入花青素不足者,肝功能指标恢复周期明显延长,说明蔬菜选择对恢复速度有实际影响。

但话说回来,单靠吃茄子解决不了核心问题。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它的变化不会立刻表现出来,大多数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只要不痛不黄,肝就没事”。

实际肝细胞功能已然悄然衰退,只不过被肝脏强大的代偿能力所遮蔽。

而一旦进入60岁之后,这种代偿力迅速下滑,过去能扛的负担,现在一个个都浮现出来。这时候保护肝,就必须从结构性干预下手,而不是只看转氨酶高没高。

医生长期临床发现,一部分老人习惯性犯四个错误,正是它们在慢慢破坏肝脏的结构稳定。

第一种,是持续低水平高脂饮食。不是暴饮暴食,不是大油大肉,而是“餐餐有油,顿顿有肉”,配合着缺乏运动,脂肪就在肝里慢慢积。

脂肪肝不是靠体重看出来的,有些人瘦得很,但B超下一查,脂肪浸润已超30%。

这种状态不是立刻转为肝炎,但会让肝细胞处于高应激氧化压力中,长期下来容易演变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而NASH是全球肝硬化和肝癌增长最快的来源。

哈佛大学在一项代谢病研究中发现,60岁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近20%五年内发展为纤维化,且没有明显症状,等发现时已经是进展期。

第二种,是滥用保健品或中成药。很多老年人有“补肝”的执念,一年四季吃各种护肝片、养肝茶、保健粉,有些甚至在喝多种药酒。

这些东西成分复杂,有的含有马兜铃酸、有的含高浓度多糖、还有的长期激活免疫反应。

中毒性肝损伤和药物性肝炎越来越多见,尤其在基层医院病例里占比上升明显。深圳市人民医院在过去5年中收集的药物性肝损病例中。

保健类产品引起的已占近1/3,且女性多于男性。肝本身的解毒能力并非无穷,年纪越大,肝酶活性越低,代谢半衰期延长,这时候摄入大量不明成分,只会加重肝的负担。

第三种,是饮水量长期不足。这点更容易被忽略。肝脏代谢产生的毒素需要通过尿液排出,缺水状态下,毒素容易在体内滞留。

尤其尿素、肌酐、胆红素这些代谢产物,浓度升高时对肝细胞反而有反渗透性毒性。

很多老年人怕夜里起夜,白天也不怎么喝水,结果尿常规看着正常,实际血液浓缩,肝肾负担都在加重。

解放军总医院曾做过一项水分与肝功能的关系分析,在轻度脱水状态下的志愿者中,ALT、AST平均升高幅度为14%,说明水分摄入对肝酶的清除效率有明显作用。

第四种,是长期便秘或排便不规律。这不是肠道问题那么简单。肝胆系统借助胆汁把胆固醇、脂溶性毒物排入肠道,正常状况下,它们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但便秘时,胆汁长时间滞留在肠道,会发生二次吸收,尤其是一些毒性代谢物如次级胆汁酸,会重新进入肝循环。

这叫“肝肠循环毒性负荷”。德国一项肝病流行病学数据指出,长期便秘人群中肝硬化风险高出正常排便人群约38%。

这说明排便的规律性本质上也是肝脏排毒的一个辅助机制。一旦这个环节卡住,肝就会承担多余的代谢工作,久而久之出现功能性损伤。

年过60,身体恢复速度减慢,肝脏更是全身代谢中最吃力的器官。养肝并非依赖大补之物,亦非凭借神药,而是仰仗生活结构的调整。

日常多吃点像茄子这样的抗氧化蔬菜、适当控制油脂、保持水分、避免久坐、排便通畅,比吃十种保健品更实在。

医生在总结这类慢性肝损患者的特点时发现,真正保护住肝功能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精力特别大、药特别多的人,而是那些“吃得干净、活得规律、排得顺畅”的人。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老人转氨酶正常、B超无异常,却总感觉肝区隐隐不适、乏力、没精神?

这多半是“功能性肝疲劳”状态。肝脏处在代谢负荷过高、微炎症持续的边缘状态,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却已经表现出能量调节异常。

这种情况建议检查血氨、胆汁酸、谷胱甘肽水平,同时评估肠道微生态和水电解质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节律、减少肝负担,比依赖药物更能逆转疲劳趋势。等到化验出问题,往往说明肝细胞的应激阈值已经被突破。

[1]张林琳,宫瑞,崔彦玲,等.利用VIGS分析Sm WRKY30在茄子抗青枯病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25,58(03):548-563.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