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中美政经论坛(第十九期)《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动向、影响及应对》报告发布与研讨会成功举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5:06 2

摘要:2025年5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美政经论坛(第19期)于线上举行。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政经交往对两国及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加强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人大国发院设立了中美政经论坛,旨在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与智库平

2025年5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美政经论坛(第19期)于线上举行。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政经交往对两国及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加强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人大国发院设立了中美政经论坛,旨在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与智库平台,定期组织团队深入挖掘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并发布中美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邀请学界同仁进行讨论碰撞,助力学界对美国及中美政经关系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北京日报、中国经营报、陆想汇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联合线上直播。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赵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执笔报告《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动向、影响及应对》。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朱清、陈伟强、韩立岩、侯蕾和王孝松联合解析。

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发布报告《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动向、影响及应对》。

报告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展开:

一、关键矿产

二、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动向

三、对中国的影响

四、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局限性

五、中国应对策略

一、关键矿产

近年来,关键矿产资源(如锂、钴、稀土等)因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航天军工等先进产业中的核心作用,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各国对关键矿产的定义因战略目标、产业需求和资源禀赋而异:美国强调其对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欧盟关注锂、钴等清洁能源材料的战略依赖;中日等国也制定了相应分类标准。关键矿产兼具大宗商品属性和高度稀缺性,替代性低,对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及产业竞争力影响深远。关键矿产的应用范围正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快速扩展。例如,清洁能源(风电、光伏、核电)和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大幅拉升了相关矿产资源需求。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每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所需的关键矿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能源,凸显其不可替代性。全球关键矿产供需格局受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和加工能力差异主导。资源富集国(如智利、印尼、澳大利亚、中国等)掌握主要储量,而加工能力则集中在中国等制造业强国。美国虽拥有部分资源,但制造业外流导致其加工环节依赖外部。这种资源与产能的错配加剧了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凸显关键矿产的战略价值。关键矿产是支撑全球能源转型与技术革新的物质基础,其安全稳定供应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议题。

二、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动向

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历经百年演变,从国防储备转向全球供应链竞争。一战至冷战期间,美国通过《战略关键材料储备法》和《国防生产法》建立战时资源保障体系。冷战后期,随着全球化深入,美国降低储备规模,转而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特别是中国提供的廉价稀土资源。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策重心转向供应链安全,2010年《关键矿产战略》首次系统化应对进口依赖风险,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更促使美国加快供应链重组。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期间,政策呈现“本土化、阵营化、去中国化”三大特征。例如,投资280亿美元发展国内锂、稀土加工产业;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构建替代供应链;通过关税和技术封锁削弱中国关键矿产优势。2025年特朗普再度执政后,政策更趋激进,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简化采矿审批,并谋求控制乌克兰、格陵兰等战略资源区。当前政策重点已从清洁能源转向国家安全,特别强化稀土等国防军工关键材料和铜等基础工业材料的保障。这一演变既反映美国对32种关键矿产中27种依赖进口(18种主要来自中国)的焦虑,也体现其通过资源控制遏制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使关键矿产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

三、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对华实施的脱钩政策已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全方位冲击。在贸易层面,通过加征关税、设置配额等壁垒手段,直接削弱了我国矿产企业的出口能力和市场份额,典型案例,例如,美国国防部将从2027年10月开始禁止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公司购买电池,限制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扩张。更严峻的是,美国正构建排华供应链联盟:加拿大强制中资矿企撤资、澳大利亚要求中方出售稀土股权、欧盟设定65%的进口上限,这些举措正在全球范围内挤压我国矿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在资源获取方面,美国通过政治干预抬高我国海外合作成本,如刚果矿业项目被迫重新谈判,而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更使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资源国借机提高要价,要求本地化加工并增加税费。舆论战场上,美国将我国矿业投资污名化为"新殖民主义",以环保、人权、碳足迹等议题抹黑中国企业形象,恶化了我国在全球南方的合作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仅针对中国,对其传统盟友的矿产政策也在动态调整,反映出其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源体系的战略意图。这种全方位的压制策略,正迫使我国矿产资源国际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风险和市场挑战。

四、美国关键矿产政策局限性

美国关键矿产政策面临三大结构性局限:首先,政治极化严重制约政策连贯性,民主党将关键矿产与清洁能源绑定,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本土化并强化海外资源合作;而共和党更倾向传统能源,特朗普政府不仅叫停清洁能源补贴,还大幅削减海外矿产合作预算,这种政策反复导致国内外投资信心不足。其次,国内产业能力存在硬伤,美国关键矿产自给率极低(钴、锰、镍分别仅能满足10%、8%和0%需求),且面临资源品位低、环保限制严(如苏必利尔森林20年采矿禁令)、人才断层等困境,智库研究显示其实现自给自足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第三,“美式合作”吸引力持续下降,31.4万亿美元债务重负限制其投融资能力,民粹主义抬头削弱援助意愿,而发展中国家加入其矿产联盟多出于经济考量。这些根本性矛盾使得美国关键矿产战略陷入目标与能力严重不匹配的困境。

五、中国应对策略

中国应对关键矿产资源挑战需实施多维度战略:首先,提升国内供给能力,通过深化矿权改革、设立专项基金等措施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强化冶炼技术优势和回收体系建设,构建“开采-加工-回收”全产业链。其次,增强供应链韧性,在拓展非洲、拉美等多元化进口渠道的同时,推进运输通道替代方案研究,优化中欧班列等陆路物流体系,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第三,强化海外权益保障,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富集区,通过并购参股、产业链合作等方式扩大权益矿规模,并建立国家层面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最后,提升国际议价能力,建设关键矿产期货市场,组建产业联盟实施联合采购,建立国家收储机制把握价格窗口期。这一系统战略既注重国内资源挖潜和技术突破,又强调全球资源布局和风险对冲,通过"内外联动"构建安全稳定的关键矿产供应体系,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论坛第二单元,各位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和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美丽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清表示,中美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博弈已成为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根据美国地调局的文章,美国51种关键矿产供应中有31种高度依赖中国。这种结构性依赖下,美方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第二任期,不断强化对华矿产资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围堵政策,力图通过“能源资源治理倡议”和“关键矿产伙伴关系”构建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双重封锁。然而美国制造业多年来全球占比持续下降,虽然近两年趋缓,但总体存在空心化趋势,而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成为全球第一的矿产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中资企业总体具备领先的采矿选矿技术,更通过绿色矿山建设和下游产业链延伸,在低品位矿和投资环境评价不一的地区取得突破。当前格局下,中国维护全球矿产资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一方面要巩固现有基本盘,另一方面,坚持“斗争求团结”,在美加澳等区域,维护合法权益,加强长期合作的布局考虑。从长远看,中国可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通过设计创新性政策工具,促进全球矿业治理体系改革,将矿产资源产业链合作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伟强围绕关键矿产(原材料)的中美博弈展开深刻剖析,提出三个核心观点:首先,强调应采用“关键原材料”概念以涵盖全产业链视角,指出不同学科领域对概念的差异化表述恰恰反映了该议题的全局重要性,需要从勘探开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发力。其次,揭示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仍保持显著优势——既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2008年即启动系统研究),又通过百年积累的股权网络控制全球资源,这种结构性优势远超中国近年取得的进展。第三,犀利指出美国当前的“资源焦虑”本质是其产业空心化的系统性危机:金融资本过度扩张与环保法规叠加,导致本土采冶产能外迁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近期对乌克兰矿产的仓促布局更暴露出资本逐利本质与国家资源安全的深层矛盾。他呼吁学界应超越地缘竞争表象,深入剖析跨国资本在资源争夺中的复杂角色,这一视角对理解中美资源博弈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教授韩立岩指出,应对关键矿产国际竞争的中国策略,主要包含四个战略维度:第一,提出"双轨思维"应对框架,主张将工业需求与国家安全诉求分离处理——在工业领域坚持全球化、市场化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而在安全领域保留战略反制手段。第二,大力加强产业链韧性建设,指出需通过工业互联网和“AI+”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为动态精准施策提供技术保障。特别要发挥制造业优势,融入东道国的发展规划,加强与新兴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实现全球战略布局,同时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和"一带一路"产能与产业链合作。第三,重点规划金融赋能路径,以广期所碳酸锂期货和自贸区国际铜合约的成功案例为基础,推进关键矿产人民币定价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石油美元”到“关键矿产人民币”的范式转换。第四,构建人才与创新优势,继续发挥中国地矿油高校的专业人才的培育能力,更要在前沿技术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最后,通过中国资源集团强化循环经济,打造“开采-利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他特别指出,美国在稀土等领域的困境实为其产业政策内在矛盾所致,这为中国在保持斗争底线的同时深化全球合作提供了战略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侯蕾表示,关键矿产已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体现在国防安全与科技竞争的双重维度。从国家安全视角看,部分关键矿产与国防军工供应链相关;而在科技领域,一些关键矿产是芯片制造等关键材料,关键矿产政策则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博弈形成联动。美国政策历经三阶段演变:奥巴马时期侧重技术导向,特朗普政府转向供应链安全,拜登-特朗普2.0阶段则强化“本土化+联盟化”双轨策略,通过矿产外交(如美乌协议)构建多元化替代体系,但其成效受制于东道国政局稳定性和基建条件。美国对华打压呈现系统性特征,实施技术+市场双重限制,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针对性强,执行中对盟友和非盟友实行差别待遇,并配合“强迫劳动”清单和长臂管辖扩大影响范围。中国应对需坚持“以斗争促合作”原则:一方面完善出口管制体系保障核心利益,另一方面推进“一国一策”国际合作,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建提升产业链韧性。当前竞争已超越资源争夺,延伸至文化软实力层面,需构建涵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文化输出的立体化出海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优势已成为中美贸易战中的关键筹码。当前全球稀土市场呈现“中国主导、美国依赖”的格局——中国掌控70%的开采量和90%的精炼技术,特别是军工必需的中重稀土占比达90%,而美国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在近期贸易战中,中国通过对中重稀土的精准出口管制,直接打击了美国F-35战机和特斯拉机器人等核心产业,迫使美国在经历走私失败、盟友分化(韩国谨慎、澳大利亚倒戈)后重回谈判桌。中国采取“收放自如”的弹性策略,联合声明虽暂停非关税措施,但保留随时重启管制的权力,既避免刺激美国全力构建替代供应链(需至少十年),又通过价格杠杆提升稀土定价权。未来中国需在三个方面巩固优势:加大科研投入,突破稀土产业的新技术,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深化与资源国的“一国一策”技术合作。这种“以资源换空间”的战略,既维护了短期经济利益,更为中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赢得长期博弈筹码,同时主导重塑全球稀土治理格局,展现出我们的大国担当。

审核:赵勇 宋枫供稿:杨凡欣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来源:人大国发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