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现场教学止血术,解锁防灾应急“超能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5:43 2

摘要:你是否也曾担忧,电视里那些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有一天会悄然降临在我们身边?地震、洪水、火灾……看似遥远,一旦发生却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的巨大损失。我们虽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却能大大增加生存的概率。

你是否也曾担忧,电视里那些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有一天会悄然降临在我们身边?地震、洪水、火灾……看似遥远,一旦发生却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的巨大损失。我们虽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却能大大增加生存的概率。

北京朝阳公共安全馆馆长陈世华在首都科学讲堂开讲

5月10日,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北京朝阳公共安全馆馆长陈世华以《做自己的生命卫士!解锁防灾应急“超能力”》为题,为大家深入剖析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应对策略,从应急准备到自救互救,全方位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讲座伊始,陈世华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防灾应急知识?”由此一问,引出了大家对防灾应急的正确认知。防灾应急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灾时应对靠自己,救援空窗期(即:灾时政府组织救援的准备时间以及救援从出发到到达的时间)靠自己,大规模广域巨灾的应对同样要靠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要学会做自己的生命卫士!”在分享中,陈世华进一步解读了灾害来临时,什么才是恰当的处理措施。他以突遇滑坡滚石的场景为例,告诉大家能否逃生就在第一反应,只有及时躲避才能保护自己。而此时一旦受伤流血,要马上寻求自救,如自己紧急包扎等。

“区域性灾害发生时要有自救的意识,而不是静待救援。”陈世华用两组数据说明了灾害面前自救的重要性。1995年阪神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自行逃出的人员比例分别是97%和89.5%。他也强调,在应对灾害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救的方法。

现场青少年参与互动,学习止血包扎方法

然而,青少年在防灾应急中能做些什么呢?“青少年在防灾应急中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陈世华强调,未成年人在突发事件中要积极应对,不能坐以待毙,应在能力范围内主动提供帮助,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切记运用知识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要从小学习各种应急能力,为长大后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做准备。

日本釜石市曾发生海啸。通过三次有序撤离,大部分人成功逃生。期间,中学生拉住小学生的手一起撤离的画面,让现场的青少年意识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卫士”。

陈世华也总结到,灾害第一时间的决断和行动至关重要,而行动决策来源于平时掌握的防灾知识。只有这样,当灾害来临时,大家才能做出正确的逃生选择。

应急事件主要可以分为事故和灾难两大类,在应对之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与应急能力。不过,陈世华指出,应急防灾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其内容会随着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

他以地震与次生灾害为例,提到人们在收到预警信息、地震波到来时、被困房屋内以及撤离房屋后应该如何放平心态,做出适当的处置;提示煤气泄漏、电力裸露、高空坠物是震后建筑中的三大杀手;并详细讲解了浅层救援的过程,以及应急包里应配备的物品类型。

“火灾、海啸、瘟疫、地质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是次生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灾害本身,人们还难免遇到灾后避难综合征、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暂时中断、物资短缺,以及老幼托管困难等情况。”

陈世华和助手演示止血术过程及所用材料

在互动演示中,在助手李利华的协助下,陈世华为大家演示了“救命第一术——止血术”的操作流程。他还邀请两组同学,现场用敷料和三角巾对上臂“受伤”部位进行了包扎。他告诉大家,包扎止血法可用于常见的一般性伤口,但要注意止血带需要定时解压,以免肢体长时间无血液流通,造成肢体组织的坏死,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

讲座的尾声,陈世华从防灾避险角度提示到,防灾避险的首要原则是“不入险地”。同时,要做好物质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可以大大提升生还的几率。他谈道:“在大地震的生死两隔之间并不是走运和不走运的区别,而是忘却了对自身进行保护与一定要守护自己和周边亲人的两种态度的差别。”

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提出“地震后的次生灾害还有哪些”“止血的步骤”等问题。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们,陈世华亲切地一一为他们进行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关注防灾应急知识,掌握自我保护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技能,练就自我保护本领。

陈世华和现场小观众们合影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