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创立第一个科技小院,16年来,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国大批村庄。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牢记嘱托,广大农业科技专家和高校师生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他们扎根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将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本报记者日前深入采访,记录下这些“泥土味”与“科技范”交融的生动实践。愿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在田野里找到人生出彩的新舞台。摘要:自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创立第一个科技小院,16年来,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国大批村庄。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江苏:“创新种苗”在田埂生根发芽
(溧阳)白茶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房婉萍教授(中)指导农户开展茶叶科研。(资料图,江苏省科协供图)
“我们的庆丰富硒米,不仅口感好,对身体也大有裨益。”日前,在2025年“江苏科技小院”优质农产品初夏市集上,来自江苏省溧阳水稻科技小院的任高磊,在展台前热情地介绍。大米品质好,卖得也好,这要得益于溧阳水稻科技小院的研究员们。他们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成功破解了水稻优质丰产栽培等关键技术难题。
这场初夏市集汇聚了江苏50多家科技小院的农特产品。马齿苋烤肠味道独特,百合茶清香四溢,速冻玉米煮出来的口感比鲜玉米还要清甜可口……一场味觉的“联欢”,让人们对科技小院的创新能力刮目相看。江苏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每款农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产学研”联合团队。
南通市农技协会副理事长袁春新在展台前忙得不可开交,看着一筐筐蔬菜被抢购,他非常开心。这两年,在南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他们不仅攻克了荷兰豆潜叶蝇危害等技术难题,新型速冻技术还让蔬菜的保质期延长至24个月,产量提高了50%左右,“农户越种越起劲。”
在现场,一些合作社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还有助于拓宽农民种地的视野。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陶桥村村民曾聪实说,和淮安西瓜科技小院接触之前,他认为西瓜糖度能达到12%就是天花板了,而现在15%到16%都不是问题,一亩地的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在科技小院指导下,苏创3号、苏梦6号等西瓜良种正在我们村推广。”
本次市集还来了不少“常驻”科技小院的高校导师和研究生。有些00后乃至05后的大学生,已是独当一面的“小院院长”。扬州大学畜牧学专业的研究生穆情情从研二起就在蛋鸡科技小院开展研究,如今已成长为小院院长的她对自己的田野事业充满热爱:“我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农人。”
花香四溢的栖霞百合科技小院展台前,几位年轻的乡村主理人格外活跃。南京农业大学学生陈汉文说:“你看,这款橙色百合叫飞翔天橙,紫色的叫飞翔紫霞,是我们小院培育出的新品种,我们研发的组培快繁技术还将百合组培苗的生产周期缩短了30%,有效缓解了种球依赖进口的问题。”
截至目前,江苏省科协已认定了100家省级科技小院,每年择优给予总额300万元的经费资助,覆盖水稻、蔬菜、奶牛、大闸蟹等24个农业领域,已推广的281项新技术在27万多亩土地上生根发芽。
河北:一场盐碱地里的科技突围
叶松林(右)与农户交流农机田间作业要点。 桑坤 摄
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还笼罩在薄雾中,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王庄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叶松林已走进了玉米地,弯腰检查浅埋滴灌带的出水情况。这片千亩农田,是他们4位大学同学共同承包的“绿色吨半粮”试验田。
2023年,这4个90后年轻人做出一个让乡亲们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扎根曲周当“农场主”。如今,他们的试验田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4年小麦亩产725公斤、玉米亩产797公斤,合计突破1.52吨,比全县平均水平增产42%。
这是一场盐碱地里的科技突围。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曲周县曾有28万亩盐碱地,被称为“不毛之地”。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老一辈师生来到这里改土治碱。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河北省政府等发起“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
“最难的是让技术真正落地。”王庄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郝展宏说,他们最初推广“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技术时,村民老李直摇头:“种了一辈子地,没听说麦子还能这么种。”研究生们没有气馁,他们在田间地头办起流动课堂,用卫星遥感影像向农民展示苗情差异,手把手教大家操作导航精量播种机。半年后,采用新技术的农田小麦出苗整齐度提高40%,老李主动要求加入示范户行列。
王庄科技小院副院长冯小杰算了一笔账,核心示范区每亩每年可带动增收795元,氨排放减少46%,真正实现了“绿色吨半粮”。
一份特殊的“结对名单”记录着村庄与王庄科技小院更深度的融合:2024年,132名科技小院培养的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15个科技小院党小组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这种双向奔赴机制结出硕果,留在当地创业的叶松林创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带动58家合作社,培育出7名新农人。“记得去年夏收遇上连日阴雨,我们连夜帮农户抢收小麦。”叶松林说,那晚的暴雨浇透了所有人的衣服,但看到干燥的麦粒依然金黄,大家都很开心。
在相隔不远的白寨镇塔寺桥村,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中国农业大学23级硕士研究生、塔寺桥蔬菜科技小院院长王晓义说,他们施用左元梅教授团队研发的特效水溶肥,并采用分区灌溉技术,彻底解决了大水漫灌等问题。那段时间,他们早上6点测土壤墒情,晚上记录每日生长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田的蔬菜产量比传统种植高出5%。塔寺桥蔬菜科技小院还有3位非洲留学生。“刚开始确实存在语言障碍。”王晓义说,“我们借助翻译软件,加上肢体语言,慢慢就能顺畅交流了。”
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奋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已形成“1个实验站+4大科技小院集群+16个科技小院”的科技小院集群发展新格局。此外,科技小院非洲中心也在曲周落户,并为非洲14国培养了93名农业人才,其中马拉维留学生应用曲周技术使本土玉米产量实现翻番。
内蒙古:旱地里种出了优质藜麦
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开始新一期的播种。魏卓 摄
5月10日,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新一期的播种开始了。在此之前的3月、4月,品种田里已经各播了一次。“分期播种为的是试验不同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科技小院负责人、内蒙古蒙农藜麦产业研究院院长郭占斌说。去年,科技小院和玻利维亚国际藜麦中心开展合作,引进优质种质资源242份,今年试试哪些品种水土不服、哪些品种能留下来。
武川藜麦科技小院位于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东后河村。武川干旱冷凉,是藜麦种植的理想地区,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10余万亩,其中,西乌兰不浪镇将近7万亩。“我们在科技小院进行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郭占斌和他的学生们,一年之中有200多天扎在基地里。在一线做研究,是一项清苦的工作,为了保障科研顺利进行,武川县每年给科技小院拨付100万元经费,保障实验室、办公室和生活区正常运行。
科技小院把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成果,良种与良法辐射了阴山北麓的7个旗县,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西乌兰不浪镇四大永村的农户韩喜换种了80亩藜麦,每到收成季,地里红红火火一大片,看着就喜人。韩喜换说:“以往种啥啥不行的旱地,老师们指导多会儿种、多会儿施肥,我们再勤快点,就有好收成。”去年,藜麦给他家带来了4.8万元的收入。
藜麦产业已经成为了西乌兰不浪镇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镇党委委员王振东介绍,为了推广好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去年起,镇里开始实行到户补贴政策,每亩藜麦补贴100元,监测户和脱贫户补贴150元。好的政策激发了农户种植藜麦的积极性,最多的农户种了上千亩。
今年,西乌兰不浪镇和科技小院要在深加工和产业链上继续发力。“目前开发了藜麦面粉、藜麦酥、藜麦面条等产品。今年9月,藜麦酸奶将走下生产线。”王振东介绍,最近,西乌兰不浪镇和内蒙古那日松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镇里的9个行政村共同出资1000万元购买藜麦酸奶生产设备,公司提供生产技术、产品销路。这个项目,不仅能直接带动农户原粮售卖,而且将为村集体带来36万元的设备租赁收入。
山西:20万亩野生沙棘变废为宝
中国科协、山西大学科技专家调研岚县沙棘基地。(岚县县委组织部供图)
顺着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沙棘小镇石碑处一路蜿蜒向山,山麓下尽是层叠皱褶的黄土高坡。位于山顶上的沙棘产业示范基地中,一丛丛沙棘树枝已经长出新叶。到了秋天,枝条上就会缀满橘红色弹珠大小的果实。
山上还有一些新挖待种沙棘的坑,整整齐齐。界河口镇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退耕还林开始时,山上曾种了3000多亩油松,但经济效益一般。随着岚县沙棘院士工作站和沙棘科技小院的建立,机会来了。科技专家会诊后认为,界河口镇曾有过10万亩野生沙棘灌木林地,说明沙棘适合这里,加上它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是增收与护绿的较好选择。
科技专家们以沙棘资源为基础,以基因测序为依据,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9师170团引进17个沙棘品种,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水保站引进9个沙棘品种,从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引进10个品种,建成沙棘种质资源圃。岚县沙棘科技小院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王林说,小院在岚县做了广泛的沙棘品种调查,并从本地野生沙棘中筛选培育出4种高产沙棘苗,提供给农户种植。
据介绍,沙棘科技小院不仅注重品种选育,还在深加工上用心用力。依托岚县原有20万亩野生沙棘和10万亩新植大果沙棘,岚县在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建成山西秀容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将沙棘产业链落在村子里,就近就地带动增收。“科技专家们以前常给我们做科普,现在更重视培训,每次培训会带一些网红或线上销售大咖,教我们在抖音快手上如何谈沙棘卖沙棘,现在电商普遍占各村销售额的1/3。”山西秀容沙棘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利军说。
“像这一盒鸡蛋30个,要卖60块钱。”岚县饮马池茂盛农业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殿雍举着一盒沙棘鸡蛋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将沙棘枝条粉碎做饲料添加剂来喂鸡,现在这款沙棘蛋在线上卖得很好。
以前不值钱的沙棘枝条也金贵起来。界河口镇会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云飞说,现在村民光是在山上采沙棘枝条,一斤就能卖1块7,有一对夫妻上山采了一天卖了1200元。
2018年以来,界河口镇共有2532亩沙地变成了沙棘林,既绿了荒山,也富了百姓。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这几年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增长。“2018年集体账上还没钱,但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过了5万元。”马云飞说。
作 者 | 本报记者 周妍 孟涛 周静文 通讯员 张晓宁 刘倩 刘洋 韩金芳 实习生 周霞瑛
编 辑 | 刘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