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先秦远古时期
百越部落聚居地。
民国《南雄县志》记载:"梅岭(大庾岭)古为越人所居,其民依山树梅,实为岭南梅种之始。"(卷三《舆地志·物产》)
代表性遗址:
乌迳镇遗址,位于乌迳镇新田村西南,属于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晚期(距今4000-3500年)遗址。
古越族遗存:现代南雄"欧阳"氏可能融合古越族"欧"姓(《岭南姓氏源流考》2017)
《百越先贤志》载"欧冶子,越人,善铸剑"(明嘉靖刻本)
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秦军驻军及移民经梅关古道进入岭南,部分定居南雄。
《史记·南越列传》:“秦开灵渠,戍五岭,南雄为控扼要地。”
西汉
南越国时期
属南越国浈阳县(《汉书·地理志》),1983年南雄出土"浈阳"铭文砖。
《韶关民族志》:“西汉戍卒后裔多居南雄北部。
可考姓氏,如:
陈氏:南雄《陈氏族谱》称先祖为南越国军尉。雄州街道西汉墓出土"陈"字铭文铜带钩(《南雄文物志》2005)
东汉
可考姓氏,如:
邓氏:湖南《邓氏族谱》载东汉邓彪后裔迁南雄。南雄乌迳镇东汉墓出土"邓宜私印"铜印(《考古》1999年第3期)
秦汉时期,南雄主要以土越族人为主。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关键线索
1.东晋至南朝为控制大庾岭通道,多次派兵驻防,形成早期据点(如今珠玑巷周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陷入战乱(如“永嘉之乱”),中原汉人为避祸大规模南迁。南雄地处岭南与中原交界,是南北交通要冲(乌迳古道等),成为移民南下的重要通道,后成为珠玑巷移民的中转站。
可考姓氏,如:
陈氏: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4世纪初),自中原经南阳、襄阳南下,逾梅岭至南雄,部分留居。陈氏为南朝陈国皇族后裔,推动中原礼制与农耕技术传播,后裔分迁珠三角。《南雄县志》(民国版):“晋室南渡,陈氏自宛丘徙居南雄,开基珠玑巷。”《韶关民族志》:“陈氏为南朝望族,南雄为早期聚居地。”
林氏: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年),随琅琊王氏南迁,经赣南逾梅岭,定居南雄北部。开发浈江流域林业,建“林氏书院”启蒙教育。《林氏族谱·南雄支系》:“永和九年,林公讳某,自会稽迁南雄。”《南雄府志》(明万历版):“林氏世居浈江,主山林。”
隋唐五代(581-960年)
隋朝
隋朝统一南北后,南雄地属南海郡,行政建置尚未独立。此时中原移民规模较小,但梅关古道(隋代前身)作为南北通道的雏形已发挥作用,为后续移民奠定基础。
《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提到:“隋代岭南开发以军事屯垦为主,南雄作为交通节点出现零星移民活动”。
可考姓氏,如:
麦氏: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赐姓麦氏后,部分族人自中原经梅关古道南迁至南雄百顺乡。麦铁杖为隋朝名将,其家族定居南雄,成为当地军事望族。《麦氏族谱》(2001年版):“隋文帝赐姓麦,始祖铁杖公葬于南雄百顺大水迳。”《南雄县志》(民国版):“隋时麦氏戍边,世居南雄。”
邓氏:隋末唐初(618年前后),中原邓氏为避战乱,经赣南逾梅岭至南雄。参与南雄早期屯田,现存唐代邓氏墓葬群(乌迳镇)。《邓氏简史》:“隋末邓氏迁南雄,与俚族杂居。”《韶关民族志》:“唐代邓氏墓葬群出土于乌迳,墓制融合中原与百越风格。”
唐朝
关键线索:
1.梅关开通,张九龄凿道:开元四年(716年)扩修梅关(《旧唐书·张九龄传》),引发北方移民。
2.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及唐末黄巢之乱,中原士族以及汉人南迁;
可考姓氏,如:
张氏:开元《岭南道图经》载:"张九龄奉诏开大庾岭路,部曲留居梅关".
孔氏:乾符《曲江孔氏族谱》序:"分支居保昌(唐南雄名)",系韶州孔氏扩散。唐末黄巢之乱引发粤北士族内部迁移(《唐末岭南移民考》1997)
黄氏: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黄氏自江淮地区随商队经梅关进入南雄。开发浈江流域制陶业,现存唐代黄氏窑址(全安镇)。《黄氏通谱》:“天宝间,黄氏自淮南徙南雄,主陶冶。”《南雄县志》(民国版):“黄氏窑址出土唐青瓷,工艺精湛。”
罗氏:唐末(9世纪末),罗贵先祖为避黄巢之乱,经南雄珠玑巷暂居。罗氏为南宋“33姓南迁”核心家族,奠定广府民系基础。《南雄珠玑巷志》:“罗氏唐末迁珠玑巷,后裔主《珠玑流徙铭》编纂。”《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唐末罗贵祖迁南雄,开基良溪。”
五代十国(907-979年)
关键线索:
南汉政权(917–971年)在粤北设立雄州(920年),强化边防并吸引官吏与军事移民。珠玑巷因中原动荡成为避难所,士族因战乱迁入。
可考姓氏,如:
刘氏:南汉乾亨元年(917年)设雄州(南雄前身),《南汉书·地理志》载"以中州军戍之"。南汉朝廷军事驻防,出土"大宝三年刘威"铜印。
龚氏:光绪《南雄州志》引宋初《龚氏家乘》:"祖讳某,自邕管避楚兵至雄州"。楚与南汉战争导致广西人口北逃(《十国春秋·南汉纪》注)
北宋南宋(960-1279年)
关键线索
南雄市(时称保昌县)因地处大庾岭—浈水通道的核心节点,成为中原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其移民浪潮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战乱避祸:北宋“靖康之乱”(1127年)、南宋末年元军南侵(1276-1279年)迫使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
政策驱动:北宋开发岭南的屯田政策、南宋朝廷对南迁流民的安置政策(如免税垦荒);
地理优势: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道(716年)后,南雄珠玑巷成为南北商贸与文化中转枢纽。
可考姓氏,如:
罗氏:靖康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南雄府志》(明嘉靖版)引南宋《罗氏谱序》:"建炎南渡,自汴梁迁雄州"。珠玑巷石塔发现"绍兴二十五年罗氏施财题名"(《岭南金石录》1987)
苏氏:福建莆田苏氏因海运贸易内迁。《永乐大典·南雄府》引宋《苏氏族谱》:"自泉徙雄,主营杉木"。南雄水口镇南宋码头遗址出土"苏家杉行"铭文砖。
陈氏: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陈氏自汴京南渡,经梅关古道入南雄,分居韶关、清远。引入中原水利技术,建“陈氏陂”灌溉农田,现存宋代陂坝遗址。《陈氏族谱·南雄卷》:“天圣五年,陈公讳某,自汴迁南雄,筑陂溉田。”《韶关水利志》:“宋代陈陂,位于南雄沙水村,灌田千顷。”
黄氏: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黄氏自江淮地区随商队经梅关进入南雄,定居珠玑巷。发展制陶业,现存北宋黄氏窑址(全安镇),出土青瓷碗、执壶。《黄氏通谱》:“熙宁四年,黄氏自淮南徙南雄,主陶冶。”《南雄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录》:“北宋青瓷碗,胎质细腻,釉色青绿。”
南宋时期(1127-1279年)
罗贵与33姓南迁: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罗贵率珠玑巷33姓、97户因“筑土设寨”政策南迁珠三角。奠定广府民系基础,后裔超5000万,现存《珠玑流徙铭》石刻。《南雄珠玑巷志》:“绍兴元年,罗贵等联名请文引,率众南迁。”《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宋绍兴间,罗贵祖迁良溪,开基立业。”
明朝(1368-1644年)
关键线索:
1.明初推行卫所制,南雄设“南雄守御千户所”,军户落籍。
2.南雄府(1368年置)的行政地位提升,加之朝廷推行屯田政策和户籍制度,吸引闽西、赣南客家人大规模迁入。明中后期因倭寇侵扰和瑶乱频发,部分原住民外迁,政府通过招垦政策补充劳动力,进一步刺激移民涌入。
可考姓氏,如:
张氏:墓志“世袭南雄所百户,原籍凤阳”。
王氏:嘉靖《南雄府志·职官》列王姓世袭千户1人、百户3人,原籍多注“淮右”。
刘氏:明初至嘉靖年间(14-16世纪),自福建宁化、江西赣南经梅关古道迁入,部分来自始兴避寇。嘉靖年间龙南盗寇侵扰始兴,氏族南迁避难。《南雄县志》(民国版):“明初刘氏自闽迁南雄,主农耕。”
李氏:明永乐至成化年间(1403-1487年),自江西信丰、安远经乌迳古道迁入。乌迳古道商贸繁荣,吸引客商定居。发展乌迳古镇商贸,现存李氏书院(乌迳镇)。《南雄府志》(明万历版):“李氏书院,永乐二十年建。”
陈氏:明中期(16世纪),自福建上杭、江西寻乌迁入珠玑巷。珠玑巷作为移民中转站,吸引二次迁徙。推动珠玑巷手工业(陶瓷、纺织),现存陈氏古窑址(全安镇)。《陈氏族谱·南雄支系》:“正德九年,陈公讳某,自上杭迁珠玑。”
清朝
关键线索
清初南雄府人口锐减至17,650丁(《大清一統志》),雍正九年(1731年)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吸引粤东、闽西客家人填补人口空缺。至清末,南雄客家人占比超70%,形成“一姓一围”聚落格局。
梅关古道商贸繁荣吸引徽商、赣商家族、广府商帮短期驻留后定居。
可考姓氏,如:
钟氏:乾隆《南雄州志·赋役》载:"钟*三,程乡客民,雍正六年(1728年)承垦乌迳官山"。
曾氏:康熙《南雄州志·风俗》:"曾姓棚民自镇平(今蕉岭)来,种靛为业"。
刘氏:同治《南雄州志》录刘氏义庄碑文:"吾族自闽汀迁嘉应,复徙雄州"。珠玑镇刘屋村现存清代土楼,门额刻"彭城堂",形制与梅州客家围屋同源。
朱氏:广安会馆碑刻(1765年):"朱*利号捐银八十两",注"原籍南海"。道光《南雄州志·物产》载:"朱姓茶商岁贩武夷茶经雄转粤"
陈氏:"商人陈*采于南雄设茶栈"。南雄城关陈氏大屋(建于乾隆末年)保留十三行时期"红单船"货运账簿。
杨氏:光绪《南雄乡土志》:"杨姓多业纸,自潮州迁来"珠玑巷杨氏纸行遗址出土"连史纸"残片,检测为潮州工艺(《广东手工业史》2001)
叶氏: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年),自江西赣南、福建汀州经梅关迁入乌迳。建立叶氏商会(乌迳镇),主导粤北茶叶贸易。《南雄县志》(民国版):“叶氏商号‘永兴隆’,乾隆间鼎盛。”
邓氏:清雍正至道光年间(1723-1850年),自广东顺德、南海经西江逆流迁入南雄。开发南雄盆地水稻种植,现存邓氏陂坝(主田镇)。《韶关水利志》:“清代邓氏陂,灌田千顷。”
孔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自山东曲阜南迁,经湖南郴州入南雄。南雄文教兴盛,吸引世家大族定居。创办孔林书院(平林村),推动儒学传播。《南雄府志》(清光绪版):“孔林书院,乾隆间重建。”
查找文献以及打字不容易,欢迎给杯茶水费。
清朝之后的演变比较清晰,这个留给大家独立思考。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简短的文章描述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以及姓氏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