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西哥,这片在阳光下闪耀着加勒比浪漫色彩的土地,近年却一次次沦为暴力和血腥的代名词。就在近日,一起震惊全球的事件再度将这个国家推上风口浪尖。23岁的社交媒体网红马尔克斯在直播中遭枪杀,当场身亡。镜头未关,毛绒玩具仍在她手中,枪声却已封住了她的一生。这起残忍的命
文︱陆弃
墨西哥,这片在阳光下闪耀着加勒比浪漫色彩的土地,近年却一次次沦为暴力和血腥的代名词。就在近日,一起震惊全球的事件再度将这个国家推上风口浪尖。23岁的社交媒体网红马尔克斯在直播中遭枪杀,当场身亡。镜头未关,毛绒玩具仍在她手中,枪声却已封住了她的一生。这起残忍的命案,不仅令墨西哥民众震惊,也让世界舆论愕然:一个女孩,仅仅是在直播,为什么会成为“公开处刑”的目标?
据BBC与路透社报道,马尔克斯遇害时正坐在哈利斯科州萨波潘市一家美容院内,进行日常的直播互动。毫无预兆,一名“看似送礼”的男子靠近她,随即拔枪射击。整个过程发生在几秒钟之内,直播未曾切断,观众从互动到目睹她中枪,恐惧与不解迅速在屏幕前蔓延。直到有人拿起手机关掉镜头,惨剧才得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杀人案,而是墨西哥社会一系列深层问题的具象爆发。
第一,这不是一起孤立的“偶发案件”,而是墨西哥长期性别暴力与网络仇恨的集中体现。马尔克斯的死因尚未明确,但检方已将此案定性为“杀害女性案(feminicidio)”。这个法律术语在墨西哥并不陌生,它反映了该国根深蒂固的性别仇杀问题。墨西哥妇女遭受暴力致死的比例在拉美高居不下,仅2023年,全国就有超过1000起被明确认定为“因性别仇恨”杀人的案件。而这些还只是统计在案的,更多“消失的女性”甚至来不及留下名字。
第二,枪声响起的地点不是黑市、街头或毒贩据点,而是美容院,一个再“日常”不过的空间。这说明,墨西哥的暴力犯罪早已突破边界,侵入了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直播间不再安全,公共场所不再安全,甚至连一位毫无政治背景、不过是“手拿玩偶”的女孩子都能被冷血锁定,这不是治安恶化,而是“暴力常态化”的彻底沦陷。
第三,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起事件并非仅仅是“犯罪案件”,它已迅速演化为“信息灾难”。数十万人通过社交平台目睹了枪杀瞬间,未加审查的视频片段迅速扩散,在X、Facebook、TikTok等平台疯传,部分自媒体甚至为博眼球剪辑配乐、夸张渲染。这不仅让遇害者二次受害,更反映出数字空间的失控:算法驱动的猎奇、平台放任的暴力可视化,正在将一场真实悲剧转化为“流量商品”。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在第一时间发声,承诺将调查并“追责到底”。自2024年以来,哈利斯科州一直是毒贩势力活跃区,帮派斗争频繁,暴力案件激增。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普通女孩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直播生活,却成了枪口的瞄准目标。这不是“运气不好”,这是制度崩塌的惨烈回音。
而总统的“慰问”,在马尔克斯的粉丝与普通墨西哥人眼中,更像是一种“事后背书”。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杀手是谁?是谁给了他在镜头前行凶的胆量?是哪个机构,让这样一个凶手能够轻松持枪靠近目标、逃离现场?更重要的是,下一个马尔克斯,会是谁?
不仅如此,网络上的舆论场也出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裂变。一部分保守派声音质疑“网红是否过度暴露私生活”“是否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用“衣着打扮”“直播行为”暗示“她活该”。这种舆论的滑坡,其实与墨西哥社会对女性的系统性偏见如出一辙。当一个女性连在镜头前展示自己都要被指责“太高调”,这不是社会保守,而是冷血纵容。
马尔克斯的悲剧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三个真相:一是墨西哥社会早已被暴力侵蚀到细胞级别;二是网络空间的放任已无法保障基本尊重;三是制度层面的“治安承诺”越来越空洞。在枪声与像素之间,一个年轻生命消失了,但我们不能让她的死,仅仅成为热搜数据中的一个ID。
墨西哥不能再以“我们正在调查”来回应这一切。要让马尔克斯“死有所值”,首先要让杀她的人不再逍遥,然后要让更多女孩不用活在恐惧之中。否则,再多的“慰问”与“表态”,不过是镀金的悼词,盖不住国家失控的现实。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