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漯河市以蓄势而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的顶层谋划,创新构建“1+3+N”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政策、资金、激励)拉动+多元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57.0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
百亩田农业生物育种科研中心组培室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漯河市以蓄势而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的顶层谋划,创新构建“1+3+N”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政策、资金、激励)拉动+多元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57.0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39.11%,村均经营性资产437.6万元,并培育出12个亿元集体资产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孙雅琳 仵树大 文/图
蓄势而进
“引贤回村”带活一方产业
“在家没事的,带着工具来俺村挖蒜!”5月8日,临颍县皇帝庙乡吴集村党支部书记郭栓柱发了一条朋友圈。
前一段时间抽蒜薹,村民忙不过来,郭栓柱就曾发出邀请,让城里人来免费抽蒜薹,既解了农忙之急,又让蒜田成了网红打卡地。
郭栓柱不仅会借力,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还善于抓住时机发起“大蒜革命”。
吴集村种植大蒜历史悠久,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亩以上。但粗放种植让“金蒜”变“土蒜”。
2020年,郭栓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心发掘大蒜育种、种植新模式,种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
村委班子成员9个人,集资入股81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对流转的280亩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不料“试水”第一年,就遭遇了暴雨天气,赔了20万元。
郭栓柱想到了一个人:河南百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成,他是省科技特派员、临颍县首席科普专家,“根儿”就在吴集。
吴集村聘请郭建成作为村级产业发展顾问,指导大蒜高效种植,并通过“双绑”机制,绑定河南百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5∶3∶2”股权架构,即村集体组织占股50%(其中村委成员占股30%、村集体占股20%),企业占股30%,村民占股20%,建立大蒜种植示范基地,大蒜亩产从3500斤跃升至6000斤,蒜田里长出了“金疙瘩”。
如今,吴集大蒜已经注册了“利皇”商标,吴集村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吴集村也由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00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1万元的明星村。
在郾城区李集镇潘付刘村,也有一个“麻花奇迹”的故事。
“这里原来是我们的村小学,现在已经改建为中食汇聚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麻花、麻球、馄饨、锅贴、造型面点等冷冻食品,爆浆麻花类产品还成功入驻了胖东来超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新华说。
公司负责人田涛是本村人,原来在双汇集团工作。村里利用区委组织部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将空置的村小学改造后进行招商,并撬动400万元社会投资,吸引了田涛携双汇管理经验返乡创业。
“50万元变400万元不说,通过保底分红+销售提成,村集体还能年入30万元。”赵新华给记者算起账,“还有重要的一点,能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一天能包20盘馄饨,包一个2.5分钱,包一盘能赚7块钱。”中食汇聚食品加工厂工人张凤伟赧然一笑说,“出了家门,走200米就到厂。”
顺势而为
土地改革释放资源红利
“三夏麦浪黄,三秋辣椒红”。如果在夏秋两季,走进有“中国辣椒第一镇”之称的临颍县王岗镇,就会看到这样色彩绚丽的田园风光,这里每年10月种小麦,次年3月套种辣椒。
王岗镇水牛宋村党支部书记宋金生,1994年就当上了辣椒经纪人,是临颍县最早的一批,他去年才辞任临颍县辣椒商会会长。
宋金生发现:“村民靠辣椒经济富了,村集体却穷得叮当响。”
土地是手里最大的资源,种地是身上最硬的本领,整合土地资源是推动村集体增收最好的选择。
“2023年,村‘两委’班子7个人,开始在村集体的120亩地里种小麦,当年每亩产量1250斤,每斤卖1.25元。”宋金生说,凭着“家庭交给妻子、生意交给孩子、自己交给村子”的“三子”情怀,从种到收,一滴汗掉下摔八瓣,村集体账上终于有了第一笔钱!
尝到甜头后,2024年,水牛宋村创新“自持经营+返租倒包”模式,将村集体土地和流转来的一共600亩耕地划为20个30亩单元,采取“基础收益+超额分成”激励机制,村里统一投入种子、农药,每个单元聘请一名村民管理,拿出其中最差的5亩地的收益算作当年的工资。“5亩地最低一年也能收入三四万元。”宋金生说,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
“村里出租集体土地时,往往因为不懂行情,出租价格偏低,甚至因出租情况不公开影响乡镇和谐稳定和村级经济健康发展。”王岗镇党委书记罗小军说,为让村级集体土地资源真正活起来,该镇率先实施“村地镇拍”策略,建立镇级集体资产租赁平台,实行“三资”台账化管理和阳光竞拍。通过规范化运作使集体资产租赁溢价率提升35%,村民直呼:“土地真的会生钱!”
乘势而上
土特产玩出新花样
源汇区问十乡宋庄村曾经穷得出了名,村里一无资产、二无资源。2018年5月,退役后在市区创业的李肖科返乡当上了“兵支书”,7年来硬是把“空壳村”变成年入百万元的“明星村”。
其秘诀,就在于找准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从发展蔬菜大棚开始,2021年,村里又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种植西红柿直供市区商超、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六省市。2024年从濮阳引进阳光葡萄6000多株,今年即将挂果。
如今,宋庄村又开始了“农旅融合”探索。小学生研学种西红柿、玩直播,让大棚变课堂;锦鲤电商年销300万元,让坑塘变金库。
“前来研学的小学生,除了沉浸式体验现代农业、电商直播,还可以在村里大食堂吃一顿饭,能带走一条锦鲤、一棵西红柿苗、5斤西红柿。农田变成了乐园。”驻村第一书记杜松山说。
半坡朱村的“中医药+”,依托省级非遗半坡朱村朱氏中医妇科祖传技术,打造百亩金丝皇菊基地,由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镇财政资金共同投资600万元,将村里的闲置集体资产改建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有中草药生产车间、中草药科普馆、中草药体验基地、中医药养生馆、中医体验馆、药膳研发中心、电商馆等,并延伸开发减脂茶、足浴包等深加工产品。
项目运营一年以来,为村集体增加近60万元收入。通过集“种、产、销、康、养、游”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亩均产值从3000元提升至1.2万元。同时,中草药采收、产品深加工等带动近1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务工,让药材变成实打实的“药财”。
聚势而强
专业运营构建长效机制
“漯河市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集体主导+专业运营’模式,在资产盘活、土地经营等领域打造出一批可复制的长效发展样本。”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云少华说。
源汇区空冢郭镇小于村通过“三旧改造”,让废弃资产变成财富引擎。
小于村紧邻107国道,但区位优势长期未被激活。197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老支书王秀峰,发挥其20年村支书的治理经验,创新“三权分置”管理模式——集体保留资产所有权、专业团队获得经营权、农户享有收益权,于2019年启动“三旧振兴计划”:
依法收回闲置20年的旧校舍1800平方米、废弃坑塘15亩及干店资产,确权至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占股23%,农户占股77%,并设置差异化入股门槛:普通户1万元/股、贫困户5000元/股。
建成万余平方米创业园,引进双汇配套加工等项目,按照“保底租金+经营分红”的机制,2023年园区总收益突破70万元,其中租金收入54万元,23%归村集体,77%归农户,每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
看着车间里忙碌的乡亲,王秀峰笑道:“咱这‘废品’比黄金还值钱!”
裴城镇坡刘村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破解了“未来谁种地”难题。
“村里有4000口人、1.1万多亩地,是全市耕地面积最大的村,每家几乎合一二十亩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1000多口人。”坡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晓伟说。
面对1.1万多亩地、70%劳动力外流的困境,2024年坡刘村成立禄康农业服务公司,由供销社占股53%,村集体占股47%,构建四大专业农业服务体系:农资统购,与中化MAP战略合作,复合肥每袋降10元;农机共享,整合20台收割机成立服务队,机收成本降至45元/亩;飞防托管,自建无人机植保团队,服务费每亩25元,较市场低37.5%;智慧仓储,投资200万元建烘干塔、冷藏库,粮食损耗率从8%降至2%。
采用“固定服务费+增产分成”模式,每亩收取80元基础费,超产部分按15%提成,形成“耕防收储”全链条服务能力,托管土地1万亩,释放劳动力2000余人。村集体通过居间服务年增收50万元,农民当“甩手掌柜”,亩均还能增收300元。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式实施,国家给出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我们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漯河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近5年来,漯河市累计投入专项扶持资金1.5亿元,整合各类扶持资金近5亿元,倾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后对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推进成效明显的11个乡镇给予30万—60万元资金奖励,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从吴集村的大蒜到潘付刘村的麻花,从王岗镇的“土地革命”到裴城镇的现代农业服务,漯河市在让村级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同时,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上,也因此找到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金钥匙”,助推“强集体”与“富百姓”实现正向循环。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