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3点某个写字楼里,空调在不知疲惫地发出嗡嗡声。一美妆品牌营销总监此时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份标红了N处的AI舆情报告,一边苦笑报告建议他们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删除某条吐槽包装设计的差评。此时的他陷入了沉思并没有操作,这会不会是产品迭代的关键线索呢?
凌晨3点某个写字楼里,空调在不知疲惫地发出嗡嗡声。一美妆品牌营销总监此时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份标红了N处的AI舆情报告,一边苦笑报告建议他们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删除某条吐槽包装设计的差评。此时的他陷入了沉思并没有操作,这会不会是产品迭代的关键线索呢?
上周听说有位同行因为全盘相信AI算法,把最受客户欢迎的产品线改得面目全非,现在仓库里还堆着积压的货品销售不出去!这种试图顺应AI趋势的无力和无奈感,正是当下企业公关所面临的困境。
(图引:网络)
现在元宝、豆包、通义等大模型的普及,已经让我们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悄悄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我们打开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相关内容,需要自己逐个了解,现在我们直接通过大模型帮我们检索相关信息并汇总,输出给我们。如果算法能预测80%的舆情危机,过去很多企业公关成功的案例,是否会被精确地解构之后输出统一模板的方案和话术?
品牌营销的启示:其实算法读不懂人情味
某实验室的脑成像研究显示,当人们在观看AI生成内容(图片、视频、声音等)时,杏仁核会释放与遭遇未知威胁相似的信号。那这种信号投射到商业领域,就会演变成公众对标准化、制式化内容的天然警惕和疏远。
就像我家楼下开了二十多年的豆浆铺,街坊邻居们永远更信任老板手写的“今日现磨”黑板报,而非连锁店电子屏上滚动的“100% 纯豆浆”标语。
很多品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积极地转型,开始做该品牌的垂类知识分享。某母婴品牌在平台建立0-3岁营养学数据库,使其在“宝宝夜啼解决方案”类搜索中的引用率大幅提升,不禁想到,纯通过算法获取大众兴趣点赚取流量短期内没有问题,但是一个品牌想做长线,还是得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过度依赖AI工具去做企业公关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危机响应失误率会反而比传统方式高,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AI工具识别“质量差”、“服务差”这些明显的关键词,给予你提示,但是如果它识别到有网友的这些评论:“产品包装像墓碑”、“物流可真快呀”、“好的。。。。。。”等这样的评论,AI可能就不灵了,它识别不到人类的情绪,文化差异,以及阴阳怪气等情况。
(微笑表情)
(图引:AI创作)
未来趋势的预测:反算法逐渐流行开来
现在但凡某个企业出了舆情危机,大家不难发现使用AI生成的公关文完美地如同高考满分作文,但有的一些公关团队另辟蹊径,比如当舆情产生时坚持让CEO亲自直播道歉,让屏幕前的受众感受到这份可能略带“笨拙”的诚恳,真诚才是获取原谅的必杀技。
某出版社要求作者们投稿保留手写批注,在那些涂改痕迹里面,往往藏着最真实、最灵动的瞬间;无独有偶,某科技公司推行“数字斋戒日”制度也落地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一天大家不会借助AI进行办公,而是用传统方式在笔记本上手写会议纪要,记录创意灵感等。端起一杯咖啡,边拿搅拌勺慢慢搅动,边享受着人脑思考的过程不也是一种美好吗?
写在最后:技术浪潮下的处世之道
我们现在不难发现,百度已经开始逐步地清除伪原创内容了,抖音也开始将完播率较高的视频推送给更多人,各个品牌方会发现真正持续有作用的营销,永远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品牌核心价值和理念,以及举办的那些具有人情味的活动。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最好的公关策略或许是做有人情味的事情和真诚,同时AI可以适当辅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从来不是从完美的代码中获取,而是我们深夜修改某个方案时,突然灵光一闪,提笔记录下当下的美好。
来源:公关世界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