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拉犁雕塑静静地矗立在村口的广场上,青铜的犁铧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老牛低垂着头,仿佛仍在用力向前。这座雕塑是村里人集资修建的,为了纪念那些早已远去的农耕岁月。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们总爱坐在雕塑旁的石凳上,摇着蒲扇,讲起过去的故事。那时候,牛是家里最金贵的劳力
牛拉犁雕塑静静地矗立在村口的广场上,青铜的犁铧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老牛低垂着头,仿佛仍在用力向前。这座雕塑是村里人集资修建的,为了纪念那些早已远去的农耕岁月。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们总爱坐在雕塑旁的石凳上,摇着蒲扇,讲起过去的故事。那时候,牛是家里最金贵的劳力,春耕秋收,全指望它。天不亮就得牵着牛下地,犁铧翻开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一年的希望。孩子们听得入神,却很难真正明白那种与土地相依为命的日子。
如今,拖拉机早已替代了耕牛,田埂上再也听不到老农悠长的吆喝声。但这座雕塑却成了村庄的魂,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脚下的土地从何而来。偶尔有外乡人路过,会好奇地打量它,甚至举起手机拍照。村里的年轻人则会笑着说:“这可是我们祖辈的‘老伙计’。”雕塑的基座上刻着一行小字:“犁开岁月,耕出春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农耕文明的厚重。或许有一天,连这座雕塑也会被时光磨去棱角,但只要还有人记得,这片土地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夕阳的余晖洒在玻璃钢牛拉犁雕塑上,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仿佛为这凝固的劳作瞬间镀上一层流动的鎏金。犁铧深深切入土地的姿态,与老牛绷紧的肌肉线条形成奇妙的呼应,让人恍惚听见泥土翻卷的闷响与粗重的喘息。这座雕塑的创作者曾坦言,灵感来自童年记忆里父亲驾牛耕田的背影。玻璃钢材质特有的冷冽质感,反而强化了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那种近乎悲壮的羁绊——牛蹄下的裂痕并非装饰,而是模拟真实犁地时土壤龟裂的纹路。当游客的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裂痕,总能触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震颤,仿佛大地在金属躯壳下依然保持着呼吸。
每逢春耕时节,总有老农在雕塑前久久驻足。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掌悬在空中,虚虚比划着扶犁的姿势,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年轻时的光。有个细节鲜为人知:雕塑基座暗藏机关,按下隐蔽按钮会播放不同年代的犁地号子。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亢的劳动歌声,到新世纪电子合成的机械轰鸣,三分钟的音频里,翻滚着半个多世纪的土地记忆。
来源:村口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