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秦亭镇:田间地头绘“丰”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7:12 1

摘要:五月的秦亭镇田畴织锦,绿意葱茏,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今年以来,秦亭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1+2+X”产业布局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四维发力,推动汉麻、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

五月的秦亭镇田畴织锦,绿意葱茏,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今年以来,秦亭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1+2+X”产业布局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四维发力,推动汉麻、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秦亭镇年庄梁汉麻种植点,800多亩汉麻绿意盎然,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秦亭镇通过扩规模、延链条,大力发展汉麻产业,打出了一套“政策扶持+科技升级+就业带动”的组合拳。为破解传统种植效率瓶颈,全镇推行“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模式。

秦亭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若林介绍说:“今年以来,全镇倡导‘机耕、机播、机收’的汉麻种植模式,年庄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响应,4月20日开始播种,每天上10台播种机,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目前,汉麻已经全部出苗。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做好喷药、除草、追肥等管护工作,确保今年汉麻取得大丰收。”

在扩面的同时,秦亭镇聚焦加工环节补短板,一方面保障刘峡汉麻加工厂稳定运营,吸纳81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发放工资超30万元;另一方面,加速推进麻鞋生产示范项目和麻秸秆生物质颗粒加工项目,预计5月底双项目同步投产,届时将形成“种植—初加工—衍生品开发”的全链条体系。

汉麻产业“枝繁叶茂”,食用菌产业同样“茁壮成长”。秦亭镇在刘峡村打造木耳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增效”与“群众增收”的双向奔赴。走进刘峡村,96座木耳大棚整齐排列,50万棒吊挂菌棒和20万棒地摆菌棒已安置妥当,自动化浇水装置正在浇水作业。刘峡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小建介绍说:“常年在大棚务工的村民有15人,在木耳采摘晾晒期,每天能带动刘峡村及周边村民80余人务工增收。”

在特色种植业“多点开花”的格局中,中药材产业展现出“小作物、大产值”的潜力。秦亭镇依托高寒阴湿的气候优势,推广种植半夏等中药材特色品种。

在赵尧村的半夏种植地里,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小拱棚连成一片,棚内绿油油的半夏苗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在拱棚上打孔、浇水,以调节棚内温度、湿度和通风量,确保半夏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走进赵尧村杨海峰的半夏种植基地,30亩小拱棚内,卵形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半夏种植大户杨海峰对秦亭镇的半夏种植充满信心。他说:“2016年开始在这里种植半夏,规模从最初的七八亩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亩,每年的收入还可以,每亩收入约1万—1.5万元。”杨海峰笑着说。

秦亭镇副镇长田振夏说:“今年以来,秦亭镇打造两域两路四个区域产业片带。集中连片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和全膜玉米种植基地,种植小麦1.7万亩、小杂粮3000亩、马铃薯5100亩、饲草玉米3000亩,力争粮食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突出汉麻为主,食用菌、万寿菊、中药材等为补充的‘1+2+X’产业布局。全镇汉麻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机耕机播率达到90%以上,有效减少了种植投入成本,保障了汉麻加工原材料。食用菌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镇今年种植木耳菌棒78万棒,每年带动80余户群众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收15.6万元。”

如今的秦亭镇,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源:清水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