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艺术界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视觉密码,山水画不仅是笔墨技巧的代际传递,更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千年流响。当数字浪潮冲击传统审美范式,如何让古老的丹青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破壁出圈,成为摆在艺术从业者面前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徐新红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艺术界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视觉密码,山水画不仅是笔墨技巧的代际传递,更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千年流响。当数字浪潮冲击传统审美范式,如何让古老的丹青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破壁出圈,成为摆在艺术从业者面前的文明考题。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驻会副会长陈显中,正以系统性创新的实践,探索着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中国方案”。
双轮驱动:让经典在当代语境中复活
日前由陈显中倾力主编的“课图山水”和“明师读名作”两套丛书正在有序推进中,《顾坤伯教学课稿》《陆俨少教学课稿》及《姜宝林教学课稿》已经由西泠印社在2024年出版发行。这两套丛书在传统课徒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顾坤伯写生课稿 内页
陈显中正通过三个维度的转化构建现代山水教学体系:
首先,知识解构:将名家技法,转化为模块化数字课程,让传统师徒相授的“不传之秘”成为可拆分、可迭代的知识单元。
其次,场域重构:通过名师视频解读构建“云上课堂”,学习者扫码即可观摩学习,这种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教学,实则是将古代书斋的“观想”传统数字化再现。
再次,传播革新:联合八大美院构建线上社群,通过公益性质的活动,搭建起名师与读者之间线上线下交流的桥梁。这一举措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与业界大咖近距离互动的机会,在出版界与学习领域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为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辟新的路径。
“课图山水”与“明师读名作”两大丛书的编纂,恰似传统文脉传承的双螺旋结构,通过名家巨匠课徒稿的图像呈现与语境重构,让沉睡的粉本画稿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重焕生机;同时辅以超清视频解构历代名作基因密码,构建起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场域。
《顾坤伯教学课稿》首发月余紧急加印的市场反应,印证了传统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巨大潜力。
青蓝工程:构建山水画教育的新范式
“课图山水”与“明师读名作”系列的破圈传播,源于对艺术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义。当传统师徒制遭遇数字原住民,陈显中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云学习"概念——通过网络视频与数字技术,让学习者在经典解读中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雨点皴法“相遇”,在实景重构的富春江畔领悟黄公望的“峰峦浑厚”。
而参与视频创作的这批来自全国各大美术院校从事山水专业教学的“明师天团”,既拥有艺术院校的学术谱系,又掌握年轻语境的翻译能力。他们在解读《万壑松风图》时,既能剖析李唐斧劈皴的力学结构,又能用弹幕思维解读南宋院体画的视觉密码。这种跨维度的知识转译,正在重塑传统艺术的传播生态。
在文明互鉴的宏大叙事中,山水画正从文人雅士的书斋雅玩,转化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视觉史诗。陈显中团队构建的“山水元宇宙”,通过经典读本、视觉解读复原历代名迹的精神关照,让全球学习者在跨越时空中见证历代名家落笔的刹那永恒。这种让传统艺术“可触摸、可进入、可对话”的创新实践,正在为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开辟新航道。
恢复社团:重建浙派山水的精神道场
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成立于1982年,首任会长陆俨少,副会长有童中焘、陆秀竞、杜高杰、姜宝林、曹文驰等艺术家,2000年前后研究会停止运行。2021年11月,在陈显中的积极筹划和推进中,复会报告被正式提请。2023年11月18日,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成立暨“山水序:文脉与气韵画展”开幕仪式在浙江美术馆举行,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正式复会,并开启了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浙江山水画研究会的复会,绝非简单的组织重建,而是浙派文脉的精神重构。从陆俨少时代“南陆北李”的画坛双峰,到当代“华夏文脉”的全球输出,浙江山水画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研究会复会既是对历史文脉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庄严宣示。
站在传统与科技的临界点回望,中国传统艺术既连接着荆浩“六要”的千年智慧,又指向元宇宙时代的无限可能;既承载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基因,又坚守着“传承不守旧”的文化初心。在文化传承中与革新中,每一道皴法都成为文明对话的通道,每一抹留白都在等待未来的填色,而山水之间的天地精神,艺术从业者的不懈努力,终将化作永恒流淌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