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首富盛宣怀有多痴情?7房妻妾、宠妾自杀、继室活成工具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7:57 3

摘要:190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上海盛家花园异常安静,就连夜风都像在悄悄地屏息。

190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上海盛家花园异常安静,就连夜风都像在悄悄地屏息。

一位女子独自走到后院的那口井边,只见她的身上披着素净的绣花纱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握着三封写好的信。

她没有哭,也没犹豫,只是轻轻将信放在井台上,低头看了最后一眼,然后纵身跃下。

待第二天一早,仆人发现她的时候,她早已没了气息。

她叫沈氏,是盛宣怀最宠的妾,也是整个盛家后宅风波的导火索。

消息传出,整个上海滩一片哗然。毕竟谁也没想到,一个正当盛宠的妾,居然会走到这一步。

而彼时的盛宣怀,正是权势滔天的顶峰人物。

他掌握着晚清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是李鸿章一手提拔的心腹,更是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中国电报总局、天津大学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个“近代第一”的缔造者。

慈禧太后点名要他主持铁路和外交事务,洋人对他礼让三分,就连同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最后也不幸败在他手里。

可就是这么一个“办国家大事”的人,却连自家后宅都守不住。

01

其实,沈氏并非出身高门,只是江南一户书香之家,年少时便因琴棋书画出众,受人赏识。

盛宣怀第一次见她,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上,彼时她轻抚琵琶,一首《凤求凰》未尽,他已心神荡漾。

那年,他四十七岁,政商两通,夫人早逝,已有五房妾室。

当初沈氏进门时,府中上下几乎都知道,这位新来的“沈三小姐”,得宠得不像话。

盛宣怀不仅亲自替她起屋建园,还命人为她写词、修花径,就连赴政务回府,也要先去她房里坐一坐。

后宅其余几位,见了她,自然是敢怒不敢言。

可盛家,是晚清士大夫之家,不是儿女情长的温柔乡。

七妾同堂,派系林立,争宠、结盟、倾轧,日日如朝堂斗法。

沈氏素来清高,不屑争斗,独来独往,她不会逢迎,也不善言辞,只一味盼望盛宣怀的“真心”。

直到有一次,府中一位老妾偷摸栽赃,说她背后讥讽吴继室,挑拨是非。

此时的盛宣怀本就公务繁忙,听了两耳便故意冷了她几日。

可谁承想,正是这一冷落,竟成了压倒沈氏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次,她没闹,也没争,只是轻轻写了三封遗书。

一封给盛宣怀:“妾命薄,不愿再争。”

一封给女仆:“我走后,照顾好三花那只猫。”

还有一封,没写名字,只写了三行诗:

“春灯半灭夜将尽,月落无声风不惊。唯有清泉知我意。”

那晚,她跳井自尽,年仅二十六岁。

02

据《盛氏家书》记载,沈氏死后,盛宣怀痛哭三日,绝食不语。

他亲自命人在书房门前立碑,“惜哉沈三”,并在其后十余年中写下悼亡诗百余首。

其中一首写道:

“梦回红袖笑中泪,忽见井边冷月明。”

有人说他多情,也有人说他自私,只因他后来还是娶了新夫人吴氏。

吴氏,乃苏州名门之后,知书识礼、性格稳重。盛宣怀娶她,不是因为情,而是为了家。

原来沈氏死后,盛家后宅一度人心惶惶,仆人惧怕,妾室混乱,子女教育也无人管教。

这时候的盛宣怀,急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的继室。

吴夫人上位之初,深知自己的位置,她不争宠、不使气,把全部精力都投进了管理后宅和教养孩子。

她亲自监督子女读书、操持家事,就连家中账册,也一笔一笔过目。

而她教出的几个孩子,个个出息:

盛爱颐,成为清政府派往美国的第一位女性留学生,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盛丕华,后来任中华民国驻比利时公使;盛恩颐,继承父业,主持汉冶萍集团事务。

但盛宣怀从不写诗给她,从不题字立碑,也没有悼词,更没有悼像。

她是盛家“主母”,但从未成为盛宣怀的“爱人”。

她活成了整个盛家的“制度支柱”,却从没人问她:累不累,委不委屈。

03

沈氏的死,是压抑的爆发;而吴氏的一生,是沉默的坚守。

盛宣怀痴情吗?或许有,但他痴的是那个理想中的家庭秩序,是对一个“和谐后宅”的完美幻想。

沈氏得了情,却没得尊重;吴夫人得了位,却没得爱。

盛宣怀安排了她们的职责、分好了角色,却从未真正理解她们的感受,也为从心底里尊重过她们。

这是那个时代多数士大夫家庭的缩影,男人治国平天下,女人守家教儿女,妾来调情,妻为内政,人人有位,却未必有人心。

而那些“被安排”的女性,她们活过,也痛过,却终究没人为她们留下一声问候:

来源:今史独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