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建校不足三年,这所学校向全球展示“长江生态教育新样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8:03 2

摘要:唐家湾中小学(三峡大学附属中小学)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2751人,在编教师131人。作为一所创建不足3年的年轻学校,该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开通湖北钱丹专家团队网络工作室,研发“山水辉映·人城相融”数字化校本课程,与省内外五十

唐家湾中小学(三峡大学附属中小学)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2751人,在编教师131人。作为一所创建不足3年的年轻学校,该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开通湖北钱丹专家团队网络工作室,研发“山水辉映·人城相融”数字化校本课程,与省内外五十多所学校同上一堂“生态”好课,累计参与学习100多万人次。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受邀展示“国家平台赋能长江生态教育新样态”案例。

近日,九派新闻记者专访了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党总支书记钱丹。她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多次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并分享了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看法。

以下是和钱丹的对话。

钱丹书记讲解案例。 受访者供图

九派新闻:此次参会贵校主要展示的成果中有哪些特色?

钱丹:我们的创意就是由学生来做“‘小’先生 ‘大’课堂”的主题活动。由学生在国家平台里面选学课程资源,依托班级群组的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建设的主角,研发和制作一系列主题课程,用二维码的方式来进行分享和上传,让更多的学生轻松地自主学习。

宜昌有“滨江五十景”,我们让学生走进不同场景,结合风土人情和长江生态保护理念,传播环保意识。例如,在沙河景区的微课中,学生吟诵传统诗词,融入本土诗歌文化,并制作“码课”推广,带动更多学生参与长江保护。

今年,我们引入AI教师“慧慧”和“通通”,帮助学生完成2638件文创作品。同时,学校打造了AR数字博物馆,可沉浸式体验学生的生态及文创作品。

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研发数字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 受访者供图

九派新闻:借助国家平台对教学有哪些帮助?

钱丹: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作为一所新创办的学校,我们需要突破生态教育的现实困境,所以想借助国家平台这一有力工具,推动长江生态教育能够做得更好。

国家平台汇聚海量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宛如一个海量超市,从课程资源、课件到导学单、习题单,一应俱全,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教师可依据自身教育教学需求,从中精准筛选资源。这不仅大幅提升备课效率,更能有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身处何方,只要登录平台,就能随时聆听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这一举措切实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正是对国家教育公平要求的生动落实。

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朱红莲老师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执教“双师课堂”。 受访者供图

九派新闻:有没有遇到师生数字素养不足,或者技术适配的难题?

钱丹:我们最开始会存在一些技术壁垒,但因为要用好国家平台,我们学校成立了课程研发中心、保障中心、技术中心等六个不同的中心部门,以“团队作战”的方式号召学科组年轻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相互帮扶。

不过,我们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所以老师拥抱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的热情和能力素养还是存在的,主要可能是经验上的不足。

为了把稳数字化的脉搏,我们希望解决现在课程碎片化、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促进教师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所以,我们正好依托国家平台,形成“一课多师、优师同堂”的“双师课堂”新模式,不断提升老师的专业能力。

九派新闻:在你看来,未来的课堂可能会是怎样的?

钱丹:我认为未来的课堂应该是无边界的,课堂场景和线上数字资源有效对接,打破时空的壁垒。

以学生依托国家平台资源开展教学实践为例,在英语课讲解机器人教学内容时,老师们借助平台提供的AR体验功能,带领学生直接走进国家科技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AR机器人的独特魅力,让千里之外的场景瞬间呈现在眼前。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能通过云端游览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饱览艺术珍品。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线上虚拟场景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缩短了地域界限,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其次,我觉得未来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变化。以3D建模技术开展的教学实践为例,深度串联计算机信息技术、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同时巧妙融合语文元素,实现跨学科联动。学生在场景搭建过程中,不仅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空间,还借助物理、数学知识,确保场景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为此,我们还定制了AI数字人化身智能学伴,在课堂中承担起即时沟通与答疑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时,可直接向AI学伴求助,无需完全依赖教师。这一转变促使教师从传统讲授者转型,成为课程设计者、学习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郑剑老师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执教“双师课堂”。 受访者供图

九派新闻:您认为未来AI是否会取代老师?

钱丹:我认为AI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能让我们看到未来教育更多元的变化。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

以我校的实践经验来看,利用AI这种教学助手,开展人机对话的学习和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其实探索的是未来课堂的应用场景,也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立体。

数字化课堂不仅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壁垒,同时给校际的合作带来了变化。以“同上一堂好课”为例,我们与宜昌五峰的学校通过空中课堂实现远程联动。教师的“走教走研”不再只是在自己的学校内“择教择优”,我们可以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校借助AI助学的方式去交流。

来源:九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