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一则“全红婵家人AI合成带货”事件引发舆论哗然。多个短视频账号通过AI技术篡改全红婵及其家人的采访视频,伪造其声音与形象,以“全红婵家建别墅”“送福利”等话术推销土蜂蜜、骆驼奶粉等商品。
2025年4月,一则“全红婵家人AI合成带货”事件引发舆论哗然。多个短视频账号通过AI技术篡改全红婵及其家人的采访视频,伪造其声音与形象,以“全红婵家建别墅”“送福利”等话术推销土蜂蜜、骆驼奶粉等商品。
这些视频中,AI合成的“全红婵父亲”声称“16.9元一斤的蜂蜜是自家养殖”,而全红婵父亲本人无奈辟谣:“什么蜂蜜才十几块钱一斤,拿糖来搞都搞不到。”数据显示,涉事视频播放量超百万,部分商品链接转化率高达15%。
该事件并非个例,AI伪造带货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其目标从顶流明星到普通素人全面覆盖。
2025年3月,某线上游戏平台利用AI技术合成知名演员肖像与声音,制作带有赌博性质的代言视频。演员经纪公司紧急声明否认合作,但视频中僵硬的口型与粗糙的合成痕迹仍引发粉丝恐慌。
刘晓庆、张馨予等明星均曾被AI伪造为减肥药、护肤品带货,其声音特征被深度学习算法精准克隆,导致消费者误认下单。
同样是3月,寻亲者谢浩男的直播画面被剪辑后,通过AI对口型技术伪造成“送福利”带货视频,推销面膜、牙膏等商品。
不法分子利用素人流量暴涨的窗口期,通过AI换脸换声技术快速变现。更甚者,有账号虚构“非遗传承人”身份,为贴牌膏药带货,声称“千年秘方”,实则产品无备案信息。
如今,用户仅需198元即可解锁AI付费会员,通过“12345”等简单口令生成带货视频。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直言:“最快十几秒就能生成一条口播视频。”
这种低门槛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例如,某账号通过AI伪造全红婵带货,单月销售额超50万元,而其运营成本仅包括软件会员费与虚假物流单号。
2024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明确,自然人声音权益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然而,全红婵事件中,侵权账号分散于全国多地,取证需跨省调取服务器数据,维权周期长达数月。
网友们如何识别 AI 生成的假视频?
1、观察人物面部细节
嘴型与语音不同步:深度伪造的视频中,人物的嘴型往往对不上音频,特别是在说话速度较快或复杂发音时。
眼神和眨眼异常:AI 生成的视频有时会出现眼神呆滞、眨眼频率不自然的情况。
皮肤纹理与光影不一致:假视频中的皮肤可能过于光滑,或光影变化不符合正常物理规律。
2、检查动作和背景
面部边缘模糊或闪烁:在换脸视频中,AI 可能无法完美融合脸部和背景,导致边缘出现轻微的模糊或闪烁。
头部运动不协调:AI 伪造的头部动作可能略显僵硬,与身体动作不同步。
背景细节失真:AI 生成的视频可能会忽略背景细节,例如文字扭曲、光影变化不合理等。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需添加显式与隐式标识。例如,某短视频平台已上线“AI水印”功能,对合成视频自动标注“该内容由AI生成”。
来源:小月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