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如纱,缓缓笼罩着畏垒山。庚桑楚伫立窗前,望着南方那片被夕阳染成赤色的天际,神色凝重如霜。弟子们围在他身旁,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不明白平日里从容淡然的先生,为何此刻这般忧心忡忡。
畏垒山下的沉思
张新贵
暮色如纱,缓缓笼罩着畏垒山。庚桑楚伫立窗前,望着南方那片被夕阳染成赤色的天际,神色凝重如霜。弟子们围在他身旁,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不明白平日里从容淡然的先生,为何此刻这般忧心忡忡。
“你们为何对我感到奇怪?”庚桑楚转过身,目光扫过弟子们稚嫩而困惑的脸庞,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悠远,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沉淀。“春日阳气升腾,百草自然生长;秋时气运成熟,万物自然结果。天道本已自行运转了。”
他走到窗边,望向窗外那片广袤的山林。风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低语。“我听说真正的得道之人,即使身居陋室,百姓也能自由奔放而不受拘束。他们顺应天道,不强行干预,不刻意标榜,让万物在自然的规律中生长、变化。”
然而,如今畏垒的百姓却私下想将他捧上贤人的神坛。在庚桑楚看来,这并非是荣耀,而是沉重的负担。一旦成为众人瞩目的“榜样”,就如同立于空旷之地的标靶,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被模仿。这违背了自然之道,也背离了老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教诲。
庚桑楚深知,真正的道,不是靠树立榜样、宣扬功绩来传播的。当人们刻意去推崇某个人,将其视为高高在上的楷模时,反而会让人们失去自我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陷入盲目追随的漩涡。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更会扰乱整个社会的自然秩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找榜样,渴望通过模仿他人来获得成功和认可。却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成长方式。就像春日里的百草,虽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却各自展现着独特的姿态;秋时的万物,虽承受着相同的风雨,却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庚桑楚不愿成为那被众人仰望的“榜样”,他更希望人们能领悟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自由生长、绽放光彩。他希望百姓们能明白,真正的美好生活,不是依赖于某个贤人的指引,而是源于每个人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夜色渐深,畏垒山下的村庄安静下来。庚桑楚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要让人们理解和接受这种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也坚信,只要坚守本心,顺应天道,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其中的真谛,让生活回归自然与宁静。
来源:北京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