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为要筑通途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长江大跨越架线施工侧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8:19 2

摘要:“各作业面注意,集中精神,准备开工!”长江奔涌,铁塔巍峨。4月18日清晨,随着项目负责人王浩一声铿锵有力的命令,由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7标)湖北咸宁长江大跨越架线施工正式启动。1800米的主跨江面上,一场

“各作业面注意,集中精神,准备开工!”长江奔涌,铁塔巍峨。4月18日清晨,随着项目负责人王浩一声铿锵有力的命令,由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7标)湖北咸宁长江大跨越架线施工正式启动。1800米的主跨江面上,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安全较真的攻坚战拉开帷幕。

未雨绸缪 牢记“安全第一”

“大家提起精神,咱们最后演练一遍,明天就要正式开始展放导线了,必须做到万无一失!”4月17日深夜,咸宁长江大跨越施工现场依然灯火通明。距离架线施工正式启动仅剩10小时,项目安全总监曹桐却执意要带人“再走一遍流程”。他手持强光手电,沿着两岸牵张场逐项检查设备。“明天封航只有4小时窗口期,容不得半点纰漏!”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

不远处的全景指挥室内,项目总工牛孜强正盯着仿真平台屏幕,手指飞速敲击键盘:“模拟明天风速瞬时达到6级,必须调整牵张力参数的情况。”他和技术团队重新模拟了3套展放方案,直到4月18日2时才敲定最终数据。窗外,江风呼啸,牛孜强却笑着对同事们说:“这风倒是提醒了咱们,安全预案永远不嫌多。”

施工前,一场全员安全宣誓让所有人记忆犹新。4月18日清晨,200余名参建人员在江畔列队,曹桐手持喇叭喊道:“每个人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现在跟我念——安全是“1”,其他一切都是“0”! ”声浪震得江面泛起涟漪,大家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未雨绸缪的背后,是“安全第一”理念的深植。项目部推行“1+9+N”安全理念,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原则,创新落实安全价值观。他们通过项目内部ABC风险分级,让每个人对风险有直观的认识,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连驾驶员柳衍军也成了“编外安全员”,发现工人未戴安全帽便立即提醒:“帽子和安全气囊一样重要!”

施工人员使用牵引船将导引绳从北岸塔牵引到南岸塔。

精准管控 织就“安全网”

“长江水深流急,导引绳展放是架线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牛孜强站在北岸张力场,手持对讲机,目光紧锁江面。按照“双船牵引+三点升空”的工作模式,项目部将在封航时间内完成导引绳过江升空、导地线展放等核心任务。

为最大限度减少对航道的影响,施工采用“封航5次、每次4小时”的精准管控模式。封航前,项目部与武汉海事局、洪湖航道处等7家单位展开密集协调。“封航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航道标识、警戒船部署都要万无一失。”王浩在协调会上反复提醒。最终,方案敲定并建立实时通信机制,确保封航期间航道安全。

4月18日8时,首次封航指令正式下达。两艘牵引船轰鸣着驶向江心,海事局巡逻艇在上下游来回巡检,高频电台中不断传来指令:“航道已清空,准许施工!施工区域禁止船舶航行,请各船舶选择就近水域锚泊……”江风呼啸,曹桐紧盯监控屏幕,13组摄像头实时传回的画面中,导引绳如银丝般凌空飞渡。技术员丁坤手持激光测距仪,逐项核对参数:“牵引船航速2.7节,导引绳离江面高度23米,符合安全标准。”

当牛孜强手持对讲机发出登塔指令时,准备攀登229.2米铁塔以定位滑车的高空作业人员们已穿戴好外骨骼机器人。这套由国网工研院与傲鲨智能联合研发的智能装备,正在通过仿生关节驱动技术为高空作业人员构筑第二层“骨骼”——多模态传感器实时监测肢体角度,将攀爬过程中的肌肉疲劳度减少40%,作业时间缩短20%。有着20年高空作业经验的飞世才穿戴设备后连续攀爬200米仍游刃有余,“以前登塔时感觉像背着沙袋长跑,现在就像开着越野车爬坡,原本很重的工具包重量现在仿佛不存在了。”

针对导引绳对接升空等高风险环节,项目部安排自有人员带队管理锚船、牵引船,与牵张场地密切配合,按照既定航道完成导引绳对接升空。同时,项目部在长江两岸设置跨江监护人员,通过望远镜实时观测导引绳对江高度,避免导引绳落入江内,降低现场安全风险,保证展放安全顺利进行。

人技协同 拧紧“安全阀”

导引绳过江后,真正的考验——导线展放正式开始。4月20日清晨,江面雾气未散,北岸跨越塔下已是一片忙碌。技术员丁坤手持平板电脑,调出仿真平台数据:“导线展放牵张力需控制在90千牛至110千牛之间,分毫不能差。”牛孜强一边向班组讲解,一边在展放区贴上反光标识,“每个环节都要对标‘毫米级’精度!”

此时,曹桐推行的一项“笨办法”:二维码+安全巡检智慧管理模式正在发挥作用——他在跨越塔关键部位贴上专属二维码,形成标准化检查流程,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效率。云端后台自动汇集每日巡检情况,生成可视化图表,打造数字化巡检体系。“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安全隐患无处藏身。”曹桐说。

更令人感到安心的,是一线施工人员的自觉。跨越塔旁,一名施工人员攥住安全绳的手一顿——常年与绳子打交道的掌心传来异样触感。“王队, 3号绳芯可能存在断股!”他立即停止作业,向施工队长王文栋报告情况,并更换新的安全绳后才继续工作。“磨损严重,受力过大很可能引发隐患。” 这一举动虽然耽误了少许时间,却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风险。项目部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全体施工人员向他学习。

4月22日16时20分,随着最后一根导线精准牵引到位,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所有设备停机检查,确保万无一失!”王浩的声音略带沙哑,却掩不住激动。曹桐翻开巡检记录:5天施工,累计排查隐患12项,整改率100%。

至此,咸宁长江大跨越导线展放施工顺利结束。两基铁塔如巨人般矗立两岸,银线凌空飞渡,跨越长江成功“牵手”。接下来,山东送变电公司将持续筑牢工程施工安全关,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本文来自【《国家电网》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