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的再认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7:42 2

摘要:2025年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郑保卫教授就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做主题发言。

2025年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郑保卫教授就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做主题发言。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下面我想就如何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教育问题,与各位与会嘉宾作个交流和分享。

中宣部和教育部实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已整整10年,从2001年全国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有组织地开展马新观教育算起已有25个年头。

我一直在想,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有20多门学科,为什么偏偏只选中对新闻学科和新闻院校实行部校共建?10年过去了,部校共建的效果如何?马新观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后应该如何抓住机遇,继续前进,深化发展?

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就上述问题谈谈我的思考和认识:

一、中宣部教育部实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开展马新观教育的背景及过程

开展马新观教育和实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党中央基于对新闻工作、新闻学科和新闻教育,特别是马新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所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以毛泽东等几代领导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工作高度重视,他们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作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

毛泽东把新闻工作比作“文化军队”和“思想武器”;邓小平提出报刊要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江泽民用“耳目喉舌”作比喻;胡锦涛将其作为“执政资源”;习近平则称之为“宣传阵地”,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等等。看得出,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定位都很高,对做好新闻工作期待都很大。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教育有着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所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于1955年创办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由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担任。他一开始就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闻教学和学术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加强新闻教育,更好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需要的新闻人才,中央决定抽调一部分既有新闻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修养的媒体业务骨干充实高校新闻教育师资。1954年,时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重庆)采编主任的甘惜分,被抽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任教。1958年,他又随北大中文系新闻学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当时,他明确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新闻学,来指导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70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始终坚持发扬这一传统,在马新观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马新观教育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2001年中宣部组织开展以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的马新观教育活动;2003年中宣部组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为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2013年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实施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抓手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由此,我国马新观教育进入全方位新闻人才培养教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我国新闻战线队伍现状的准确判断,举行多次会议、发布重要讲话,对马新观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等要求,为宣传思想文化和新闻战线提高站位,认清形势,加强新闻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确立了正确方向。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下简称“2.19”讲话)中明确提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他还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一起,作为他提出的“四个牢牢坚持”之一。

习近平在“2.19”讲话中对新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他在讲话中还专门就新闻教育、新闻教学和新闻理论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谈到,新闻院系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进而他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要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这一讲话为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动力,也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从此,全国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断深入推进,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

我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始于2013年。这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

2013年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正式提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并要求部校共建新闻院校要抓牢抓实马新观教育,进一步把这项教育引向纵深。

随后,中宣部在复旦大学举办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现场会,部校共建工作由此开始在全国展开。因此可以说,部校共建与马新观教育相伴相生、相辅相成。马新观教育为部校共建引领了方向,确定了路径,而部校共建为马新观教育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二、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的成绩、经验和问题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并且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推动了部校共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这些年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推动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新观教育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可谓硕果累累。总结其主要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

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出版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2019年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教师业务培训;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建设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组建了一批省市自治区级高校马新观教学和教育联盟机构;

启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工作;

实施了教育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重点教材建设工作,等等。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新闻无学论”受到抵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地位得到巩固;一批用马新观武装的有理想有学识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学者和高校学生快速成长。可谓成绩喜人,令人振奋!

当然也要看到,虽然这些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困难和短板。如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说得多做得少”或是“只说不做”,流于形式,等等。整体看,全国各地新闻院校的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参差不齐,不够平衡,特别是地方院校、民族地区院校和边远地区院校,在马新观教育的师资、经费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在运行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还不太顺当。这些问题、困难和短板的存在,使得一些新闻院校难以按中宣部、教育部的部署及要求实施和落实马新观教育,制约和影响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新观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进一步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新观教育工作深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新观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我建议宣传部门和新闻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些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要推动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工作深化发展,关键还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从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培养新时代优秀新闻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马新观教育工作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要认识马新观是中国新闻学的立足之“根”和生存之“魂”;认识马新观是科学理论,其内容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认识用马新观为学生铸魂培根励志导向,是时代赋予新闻院校的使命和历史托付的责任,唯此才能激励我们坚持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自觉学习、研究和践行马新观。

另外,需要认识学习马新观须力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即要“认真学、弄明白、真相信,会运用”。这其中,“真信”是前提。如果一个人不是“真信”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马新观是科学,是真理,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

同时,还要做到“真爱”,即要爱党、爱人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是做到“四真”的前提和保障。很难相信,一个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没有感情的人,学习马新观能够做到“四真”。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

要推动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一环。马新观教育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对新闻院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实行部校共建的新闻院校,须将此项工作放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主动加强领导,提供支持,并按相关要求实施落实。遇有班子调整和学院主要领导更替,须做好交接与传承,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延续性、连贯性和持久性,使之能够一茬一茬接续下去,防止中断和脱节。

参与共建的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学校主管部门,也须适应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特点,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和政策的连贯性,承担起领导责任,在人员、经费、项目等方面,按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防止出现“抓一阵,放一阵”和“紧一阵,松一阵”的情况。

(三)进一步完善措施

中宣部和教育部对推动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工作深化发展有一系列规定、措施和要求。例如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若干“重点措施”,宣传部门、新闻院校可以此为标准抓好落实工作。

前些年我在受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兼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和广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主任,在开展马新观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些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对马新观教育和部校共建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我愿意跟各位同行作个交流与分享。

2018年5月5日,在广西大学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联合全国几十所新闻院校共同主办的新闻学术研讨会上,我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时,对加强马新观教育提出了一些目标和愿景:

要真正使马新观教育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努力做到全员覆盖无死角,全程跟进不空挡,力求使马新观课程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课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愿景,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组织引导全院学生开展全程马新观读书活动(本科四年都安排学生阅读马新观相关论著,并进行考核评比);鼓励指导学生自愿组建马新观原著阅读小组;倡导建立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赴延安、百色等地开展红色新闻溯源活动;牵头组织全自治区新闻院系学生马新观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得马新观学习和研究在学院蔚然成风,许多学生自愿加入马新观学习和研究队伍,成为马新观的信奉者和宣传者。

其他兄弟新闻院校也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家可以交流、学习和借鉴,以推动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工作行稳致远,越做越好,不断提高。

(四)进一步改进工作

今后要推动部校共建和马新观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例如须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新闻院校马新观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让新入门的年轻老师能够树立信心,尽快上路;组织相关教师开展马新观教育教学观摩交流,分享马新观学习教育的经验成果;创造条件扩大马新观教育平台,为部校共建新闻院校提供相应物质和经费保障;做好项目申报、论文写作工作,提升马新观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鼓励老师同学学习马新观做到“学实学精学深学会”,使之真正产生效果;采取表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在马新观学习、研究、宣传等方面担负更多责任,不断成长进步。

作为一个已进入耄耋之年,从事马新观教学、研究和宣传工作40多年的老教师,我愿意继续跟大家一起,不负党和国家重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为把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教学之中,为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习新闻学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说明:本文根据研讨会主题发言稿整理,增加了一部分由于发言时间限制删减的内容。

(作者郑保卫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专家,教育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理论重点教材首席专家,中宣部、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首席专家,全国统编马新观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2025年5月10日

来源:传媒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