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视听”佳作共赏|网络纪录片《登月·进行时》:以星河为幕,书写中国航天传奇时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9:00 2

摘要:“返回器着陆!”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纪录片《登月·进行时》画面震撼呈现。作为“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纪录片《登月·进行时》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优酷、五洲传播中心、逆光映像联合出品

“返回器着陆!”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纪录片《登月·进行时》画面震撼呈现。作为“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纪录片《登月·进行时》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优酷、五洲传播中心、逆光映像联合出品,自4月23日起在优酷人文频道播出,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的气魄与震撼视角揭秘中国探月工程的壮阔历程,成为献给所有新时代航天人的一份厚礼。

《登月·进行时》共六集,每集四十分钟,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筹备、发射、月背采样返回等核心环节为主线,完整记录了嫦娥六号任务的全过程。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嫦娥六号冲破雨幕的震撼场景,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最新成果,更用20年的时间跨度,讲述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坚守与传承,生动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作为首部全景记录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回收、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影像志,制作团队历时近400天,跟随“中国航天国家队”的日常,采用8K超高清和每秒120帧的先进技术进行长期、观察式拍摄,为探月工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第一集《从0到1》中,观众跟随镜头走进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视角见证火箭在厂房里的精密组装,感受暴雨中发射团队的紧张时刻,体验指挥大厅里的惊心动魄,近距离观察月壤实验室的严谨工作......这些珍贵的画面既捕捉到“嫦娥起航”的震撼瞬间,也记录了团队在恶劣天气下争分夺秒、确保火箭准时升空的惊险故事,观众仿佛亲临现场,目睹中国航天人创造的新奇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吴京在片中担任故事讲述者,用生动的讲述串联起逐月征途中的动人故事;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们则带来通俗易懂的讲解,从火箭的动力原理、深空测控的工作机制,到月壤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等专业知识,普通观众也能从中领略航天科技的魅力,感悟航天人“敢上九天揽月,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力量。

纪录片《登月·进行时》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用温暖的镜头语言和深度的人文关怀,在还原嫦娥六号登月全景的同时,将航天传奇与个体的生命故事编织在一起,生动呈现航天系统工程背后“隐姓埋名”的英雄群像。在片中,那些默默无闻的航天英雄与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走到了台前:发射场的01号指挥员廖国瑞,作为发射场的“大管家”,自陈发出点火口令的瞬间,是他最紧张的时刻;一级动力指挥员赵飞的工作,需要与液氢这种有极大爆炸风险的燃料打交道;气象指挥员黄红艳,在面对恶劣天气时始终沉着冷静;铜鼓岭雷达测距手刘持超,需要时时刻刻进行捕捉火箭位置,不能有片刻松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分享了第一次看见月背样品的成功喜悦和激动......这些只是中国航天人的缩影。

还有更多的航天人,他们的名字可能只是“110、120、180”等一串数字代号,在火箭发射成功的欢呼声里,他们让航天梦落到了具体的人间。就像片中栾恩杰院士所说的,航天人的初心“就是扔个铁块子上去,也要证明中国人来过”,正是这些连名字都不曾被记住的人,用一辈子的坚守,把神话里的嫦娥奔月变成了现实,一步步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纪录片《登月·进行时》如同一部立体的航天年鉴,通过镜头见证一代代航天人如何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绮梦,锻造成可触碰的科技现实。正如片中所说:“每一次仰望星空,都是对未知的宣战;每一次脚踏实地,都是对梦想的致敬。”纪录片以开放胸襟呈现中国航天人的世界情怀,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硬核科技突破,在为中国航天传奇振奋的同时,自身也有了仰望星空的勇气和力量。这,或许就是纪录片最珍贵的意义。

来源:首都广播电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