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2月20日,患者白某因双下肢乏力12小时余到当地医院急诊就诊,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初表现为行走较前无力,后发展为站立不能,行头部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为进一步治疗,急诊以“脑血管病”收入医方病房住院治疗。
医源性损害,医方“难辞其咎”。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奔走的急诊老刘
医疗损害随时可能发生,不经意间“钱”就赔出去了。
案件回顾
2022年12月20日,患者白某因双下肢乏力12小时余到当地医院急诊就诊,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初表现为行走较前无力,后发展为站立不能,行头部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为进一步治疗,急诊以“脑血管病”收入医方病房住院治疗。
2023年1月19日,患者在CT室右肱骨受伤。院内多学科会诊记载显示,主治医师汇报病史时称,患者在复查胸部CT检查时右上肢于检查床缝隙处挤压。住院病历记载:2023年1月19日,今日8:00左右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复查胸部CT时出现右上肢疼痛,右肱骨CT:右侧肱骨远端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请骨科急会诊,根据相关检查诊断右肱骨中下段骨折,……交代病情患者基础疾病多,交待手术及保守治疗的相关风险及受益,家属同意石膏固定治疗,给与石膏固定术,术后复查右肱骨X线片,并给予相关术后诊疗方案。
2023年3月10日的院内多学科会诊记录记载骨科主任:患者3月9日拆除石膏固定,改为夹板固定,目前患者右手略见水肿,末梢血运可,仍需关注患者桡动脉波动及末梢血运情况,2周后复查。2023年3月13日,医方安排患者出院,嘱其院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2024年7月28日,患者至某卫生院就诊,影像学检查诊断报告单记载印象表现为右肱骨骨折复查,骨折线清晰,可见骨痂,余未见明显异常。同日外科诊疗记录记载诊断为肱骨骨折。
患方认为,医方在为患者做CT的过程中没有尽到谨慎及防护措施,致使患者在做检查后退床过程中右肱骨骨折,在患者出院后将医方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各项损失81万余元。
医方辩称,“CT检查完退床患者是在CT的检查床上躺着,退床的过程中因为患者的手臂垂落就夹到了床的仪器缝隙里导致骨折,当时家属也在。CT检查是完了,门开了,这个时候家属是可以进去把患者从床上抱下来的,患者受伤的过程是在检查完之后发生的。”患方指出,患者半身不遂,无法自行上下检查床,这个由家属来完成。整个做CT检查的过程中家属是不在场的,检查完成后医生在控制室按钮退床。家属听到患者嚷了一声,门开了家属才进去,整个受伤过程,家属并未在现场,CT室里面也没有监控。
案件审理过程中,患方申请司法鉴定,法院委托某鉴定所对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及过错大小、诊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鉴定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载明:
一、医院诊疗行为分析
1.CT检查时出现的失误属于诊疗失误。
CT检查属于重要的辅助检查措施之一,医方对患者进行CT检查的过程,是重要的诊断过程,是诊疗措施的一部分,医方在CT检查时出现的失误属于诊疗失误。
2.医方CT检查时未尽到高度谨慎注意义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高度谨慎,随时注意患者的安全,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更应当及时向患方具体说明医疗风险、高度警惕安全隐患的发生。患者有偏瘫病史,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医方在检查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床退出时,均应高度注意患者右侧肢体的安全。本案医方CT检查人员在按动退床按钮前未对患者的右侧肢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退床时患者的右上肢被卡在检查床与设备的缝隙中,出现右肱骨骨折。医方CT检查时未尽到高度谨慎注意义务,存在过错。与此同时,患者家属是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人,其对被监定人的病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有责任密切关注患者的安全。所以,如果医方退床时患者家属在CT检查室内,则患方也应对患者的右肱骨骨折承担相应的责任。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鉴定人认为医方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存在着CT检查时未尽到高度谨慎注意义务之过错,这一过错与患者出现右肱骨骨折之危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建议其过错责任程度为:
1.医方退床时患者家属在CT检查室内:医方责任程度为次要责任,原因力大小(参与度)为16%-44%;
2.医方退床时患者家属不在CT检查室内:医方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原因力大小(参与度)为56%-95%。
二、伤残等级
患者白某右肱骨下段骨折,自2023年1月19日伤后至今已超过12个月,骨折线清晰,断端分离圆钝,骨折后未愈合造成骨不连接诊断成立。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相关规定,其致残程度为八级,致残率(赔偿指数)为30%。
患方对于鉴定结论不认可,认为医方应承担100%责任。家属指出,家属没有义务或能力制止退床进程,不具备也没有任何理由具备相关操作的知识。医方没有做到对特殊病人事前的关注,对于这种肢体无力的人应该是有防护的但没有做到,事后没有做到安全评定、野蛮退仓,即使家属在场,也没有义务和能力制止这个过程;鉴定机构的回复里面提到了及时提醒和制止医方的某些操作,骨折的发生是某个瞬间,家属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最终,法院采纳了鉴定结论,判决医方承担75%的赔偿责任,赔偿患方各项损失共计17万余元。
一审判决后,医方不服判决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指出,医方称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可推定其家属在场,但就其该项主张未提交充分证据予以证明,根据相关规定,CT室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医方作为相关监控录像的保存方,未能提供相关证据,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最终,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
医源性损害,医方“难辞其咎”
本案中CT检查被认为是医疗行为,过程中造成的损害就可能构成“医源性损害”。医源性损害的定义是什么呢?
医源性损害(Iatrogenic Injury)是指因医疗行为(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患者人身损害或病情加重。其本质是医疗活动本身带来的非预期不良后果,但需注意:并非所有医疗不良后果都属于医源性损害,只有证明存在医疗过错(如违反诊疗规范、未尽注意义务)时,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医源性损害。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1. 护理不当导致损害
住院患者输液结束拔针时,输液贴粘掉面积约3cm×2cm的皮肤。
2. 手术操作失误导致损害
择期行无痛结肠镜检,未发现结肠病变,操作过程中导致结肠穿孔。
3. 药物应用导致损害
糖尿病患者因医师误开双倍剂量胰岛素,导致严重低血糖昏迷。
4. 感染防控疏失导致损害
血液透析中心未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导致多名患者感染丙型肝炎。
5. 检查过程导致损害
CT检查时未固定偏瘫患者肢体,退床导致肱骨骨折(如本周案例)。
以上案例都存在有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是偏离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如《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过错,并且过错与损害后果存在关联性。
本案中,CT室的检查人员对患者情况没有进行谨慎评估,提前询问患者情况,向家属告知检查流程、风险和注意事项,没有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如固定患者肢体,告知患者用健肢拉住患肢或留下家属照顾等。而且医方也明确承认手臂是被卷入机器夹缝而折断的,医方过错显示是存在的,与损害后果显然存在因果关系。
如何规避医源性损害风险?
在这种医源性损害明显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医方总要承担部分责任,通常是主要责任。如何才能避免这种诊疗风险呢?以本案为例。
1. 建立分级防护制度
CT检查前技师应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的患者实施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比如对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高风险患者实行三级防护:一级(意识清醒患者)口头提醒;二级(肢体活动受限)使用防护装置;三级(完全不能自主活动)实施全程辅助。
2. 完善设备操作SOP
CT检查设备操作实施标准的操作流程(SOP),评估、告知、检查等各个流程都需要做好SOP。比如针对退床这一操作可以制定包含"退床前五步检查法":一查患者位置(肢体、头部),二查防护装置,三查陪护位置,四查设备状态,五查周边环境(举例说明,非专业步骤),建立使用标准化检查清单。
3.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对偏瘫、骨质疏松、高龄等骨折高风险和跌倒高风险患者,使用腕带颜色区分,检查申请单设置醒目标注,实现科室间风险信息联动。
4. 开展应急模拟演练
每季度组织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应急演练,重点培训CT检查开始和结束操作、突发伤害处置、证据保全等关键环节。
5. 优化医患沟通模式
操作前由技师与陪护人员共同确认患者状态,使用标准化告知模板沟通。比如对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沟通时表述为"您现在需要进行XX检查,因为您X侧肢体活动不便,我们需要......请您配合......"
6. 建立家属参与式安全防护
对需家属协助的患者,要求家属在防护后在检查全程进行安全防护。技师事先进行规范化指导,比如告知“请您站在患者右侧,协助保持上肢位置,听到退床提示音后立即扶住患者肘关节。”
现代医疗纠纷处理已进入“细节决定责任”的时代。医务工作者需树立“三个意识”:法律证据意识、风险预见意识、流程规范意识。诊疗过程要符合诊疗常规、临床指南,药物治疗以说明书为尊(超说明书用药必须有合理理由),手术有手术适应症没有手术禁忌症;谨慎评估、谨慎实施诊疗,充分沟通、告知,知情同意体现在纸面上;发生损害后要积极抢救尽量减少损害程度;认真书写病历(都是证据)。
医疗有风险,执业需谨慎,多换位思考,多充分沟通。
栏目顾问律师:
梁雨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觅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梁雨律师团队专注于民商事法律诉讼、公司企业法律顾问,业务领域涵盖股权投资、医疗纠纷、知识产权等,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切实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服务。
本文案例来自于:中国裁判文书网
责编|阿泰 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大一女生输注头孢过敏身亡!当科学规范与临床现实有冲突,医生怎么办?
清退潮来了?500多名医护被集体辞退后,又有300余名正在被清退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名侦探柯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