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MSKCC团队揭示癌症软脑膜转移相关的独特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9:20 2

摘要:大家还记得上次奇点糕提到过的“破解癌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之谜”么?按说应当是极为重要、层层布防、免疫应答强大的淋巴结,却会被癌细胞轻松攻陷。而类似这样的反常现象,人体内竟然还不止一例,比如昨天《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揭示了与癌症软脑膜转移(leptomen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大家还记得上次奇点糕提到过的“破解癌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之谜”么?按说应当是极为重要、层层布防、免疫应答强大的淋巴结,却会被癌细胞轻松攻陷。而类似这样的反常现象,人体内竟然还不止一例,比如昨天《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揭示了与癌症软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相关的独特免疫机制。

这项由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团队开展的研究显示,软脑膜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较为特殊,核心炎症介质是主要由软脑膜内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IFNγ),它会募集外周髓系细胞,组建特殊的树突状细胞(DCs)小团体(特征为CCR7+),再由DCs调控NK细胞抗击入侵软脑膜的癌细胞,而IFNγ或其受体缺失就会导致致命的转移发生。

从理论上说,软脑膜以及围绕着它的脑脊液(CSF),承担着保护大脑的重要使命,因此会对外来入侵之敌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比如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各种脑膜炎,但这些炎症反应似乎并不能拦住癌细胞,软脑膜仍然是许多实体瘤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而且一旦发生患者预后就极差。所以就需要搞清楚,在软脑膜这个独特空间里,抗肿瘤免疫应答到底怎么了。

为此,MSKCC团队首先对比了软脑膜转移患者(乳腺癌、肺癌及黑色素瘤)与未发生转移患者的脑脊液,发现了软脑膜转移相关的两大突出特征,其一是脑脊液里出现大量髓系和淋巴系免疫细胞,而未发生转移患者的脑脊液中几乎仅有CD4T细胞;其二则是脑脊液中存在多种炎症配体的显著上调,而IFNγ的表达上调最显著且跨瘤种存在。

研究者们构建并分析了小鼠软脑膜转移模型,证实水平升高的IFNγ由软脑膜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且T细胞是主要来源,而响应IFNγ信号的则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DCs;敲除IFNγ或产生它们的细胞,则会显著降低脑脊液中DC与NK细胞数量,也会使软脑膜转移灶增殖彻底失控,但值得注意的是,将软脑膜转移模型细胞注射到小鼠身体其它部位,IFNγ就不会产生类似的影响,说明其作用是区域特异性,只在软脑膜内生效的。

而反过来使软脑膜内的IFNγ过表达,就可显著抑制转移灶生长,且不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或明显的神经炎症,相应来阻击脑转移的也主要是T细胞、NK细胞和DCs。进一步实验显示,虽然软脑膜内富集了多个经典树突状细胞(cDCs)亚群,但真正对抗肿瘤免疫应答至关重要的是从外周迁移而来的CCR7+DCs,它们的存在与癌细胞凋亡水平上升正相关。

当然,DCs并不是直接的细胞毒效应细胞,结合其它免疫细胞的分布,能受DCs指挥抗癌的也就只有NK细胞了,最后一部分的分析也证实,CCR7+DCs可通过分泌白介素-12和白介素-15,支持NK细胞的存活、增殖及正常抗肿瘤能力。而这条由IFNγ串起来,由DCs和NK细胞参与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路径,也与人体内其它部位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区别很大,所以未来要设计更好的软脑膜转移治疗策略,重点就得放在DCs和NK细胞身上。

参考文献:

Remsik J, Tong X, Kunes R Z, et al. Interferon-γ orchestrates leptomeningeal anti-tumour response [J]. Nature, 2025.

本文作者丨谭硕

来源:小唐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